老吴家电维修(身边的好党员高金潮)

2024-03-29 17:04:03

身边的好党员高金潮 三十多年来诚信三农 诚信社会 辛辛苦苦为农民搞义务服务 关爱社会优扶对象和弱势群体

三十年风雨兼程志愿为社会奉献

——记阜城县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高金潮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人只有在奉献、互助中才最能体会到内心真实的快乐。”这就是曾获得“全国文明诚信模范、全国商业劳动模范、河北省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闻名河北,扬名阜城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高金潮的真实写照。从1978年经商到今天的三十多年间,他在电机、潜水泵维修这个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凭党性干事,以诚信服务,在奉献中赢得了群众的口碑,在服务中践行了党员宗旨;他带头组织个体工商户组成服务队为群众扶危济困,开展公益服务,三十年来从未间断,他的志愿者服务队被阜城吧的网友们亲切地称为“阜城县盛开的一朵文明花”。

要把诚信服务、微利经营打造成“金字招牌”

维修电机、水泵是最普通、最平凡的岗位,面向基层、直接服务群众。高金潮作为全县第一个持证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自1978年12月开业之日起,他就坚定了信心,要把“诚信服务、微利经营”打造成自己的“金字招牌”。

开业后,他公开承诺:不换件,不收钱。对此,感受最深的是阜城镇郭塔村的任清泉。有一年,正是夏收夏种农忙之时,任清泉着急火燎地把潜水泵送到老高的门市上,焦急地说:泵不上水了,闻着有胶皮糊味,准是线包烧了,赶紧给换一个,我有急事先办,回来再取。说完就急匆匆地走了。老高打开电机壳,并没有急于更换线包,而是先对电机进行一番仔细检测。他发现线包并没有烧坏,只是电线短路了。老高很快就把电机修好。当老任办完事回来取泵时,老高当面向他讲清故障原因,分文不收就让老任把泵取走。老任感慨地逢人就说:老高这人做买卖实诚。

不单对老任实诚,老高对任何一个客户都是一样。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愿和他打交道,大伙儿都有一句口头禅:农民浇地吃水不用愁,修井修泵找高楼。

2003年,人们“谈非典色变”,村村警戒,人人自危。可就在那年,全县上下密切关注的非典疫情感染区——蒋坊乡小辛庄的水泵坏了,村民们吃不上水,浇不成地。附近的几个维修部都联系了,可就是出再高的价钱都没人敢接这个活儿。村民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有人提议说,试着找找高楼的老高吧!电话打过去,老高稍微一沉,就满口应承下来。老伴儿说啥也不让他去。老高急了:“在群众最需要的关键时刻冲不上去,还能算是个***员?”小辛庄的泵修好了,老高也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村里人们都感激地说,老高拿群众的事当事办。

三十多年来,高金潮坚持诚信服务、微利经营,服务范围扩展到沧州的泊头、东光,衡水的武邑、武强、景县等县市区,足迹遍布外地的四百多个村庄;三十多年来,他工作在农村的井台、机泵旁,免费排除各种故障二万五千多次,下乡行程二、三十万公里。三十多年来,他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夏天日头晒,冬天风雪刮,可他从来不叫苦,从来不喊累。他的感人事迹先后被各级媒体报道,他也分别荣获了全国商业劳动模范、全国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优秀***员等诸多荣誉称号,先后5次受到党和国家主要***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个体户虽然姓“个”,但心里一定要装着“公”

由于老高一贯坚持着微利经营,和其他门市相比,他少挣的钱也早已无法计算了。老伴儿有时候埋怨他说:人家开门市为的是发家,咱只能养家。老高对老伴儿的话不以为然。始终满怀着对党和国家感恩之心的他,经常对老伴儿说: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好政策,咱怎能干起门市?个体户虽然姓“个”,但这心里一定要装着“公”!

正是由于他始终怀着一颗热忱的公心,才使他产生了组建服务队,带动个体工商户为社会多做奉献的想法。

1980年春,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个体工商户一碰头儿,组建服务队搞义务服务的想法一拍即合。在高金潮的倡导和精心组织下,一个涉及理发、维修等多个服务行业,13名个体工商户在全县组建了第一个以社会公益服务为宗旨的拥军拥属小分队,每逢七一、八一或春节等传统节日,他们都会走出门市,带上工具,深入到光荣院、武警中队、离退休老干部以及军烈属家中,送上自费购买的慰问品,提供力所能及的各种服务。光荣院的老党员、退伍老军人尤书温一提起服务队,总是赞不绝口,亲切地把队员们称为自己的“知心人”。

拥军拥属小分队一干就是18年。1998年,在全国上下开展的“深入农村、服务三农”大潮中,高金潮和他的队员们决定响应号召,成立“三农”服务队,发挥特长,服务农村。无论是在春种之季,还是秋收之时,他们都根据群众的需求,或进集市,或入农村,为农民群众义务提供农机维修、技术咨询等服务。服务队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至今仍让服务队队员侯宝新记忆犹新的是,当他加入服务队,第一次到农村服务时,村民们早早地在村口夹道欢迎,就像迎接久违的朋友;当他们离开时,村民们在村口遥遥挥手致意,久久不肯离去。

那感人的场景也深深地定格在高金潮和所有队员的脑海中。而这,更加坚定了他们坚持义务服务的信心。2003年,他们又在“三农”服务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增至30人。无论是拥军拥属小分队,“三农”服务队,还是如今的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名称的每一次变换,都代表着他们服务范围的扩大。但无论怎样变换,高金潮和队员们热忱服务的心始终不变。三十年间,服务队足迹遍及500多个村庄,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近万件;三十年间,他们走过了成千上万条路,但沉下来的,只有一颗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的心。

宣扬诚信精神,承担社会责任

去过高楼电机维修部的人都知道,老高的墙上一直挂着诚信文明经营公约:用户至上,信誉第一;优质服务,质量第一;精益求精,技术第一;诚信服务,道德第一。这“四个第一”的服务理念,不仅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更落实在老高的行动上。

正是这“四个第一”的服务理念,使高金潮以个人的诚信魅力,影响并带动队员共同宣扬诚信精神。

服务队队员——永红厨卫商场的老板张福柱就有一段佳话。在2008年腊月二十九的下午,张福柱一边整理收拾门市,一边心里想,忙碌了一年,终于可以休息了。当他准备锁门回家时,无意间在柜台上发现了一个不知是谁遗忘的钱包。钱包里有现金、信用卡、身份证和印有不同名字的名片。大过年的,失主丢了东西,不但别扭,肯定会很着急。可他也焦急起来,没有失主的电话怎么联系啊?钱包里的名片没有一个和身份证上的名字是相符的,并且从名片上留得地址和电话看,名片上的人都是外地人。他拿起电话与名片上的人联系,直到晚上十点多,才最终联系到了失主。

类似于这样的故事在高金潮和他的服务队中数不胜数,他们诚信经营、诚信服务的做法也被大家所传颂。

他们的行动没有被党和政府忘记。服务队的队员中,有5人被评为市县先进个体劳动者,6人被推荐为县政协委员。高金潮本人也连续二十二年任县政协常委,分别担任过省个体劳动者协会、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理事等职务。这又促使他们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每年的3.15,高金潮和他的队员都会身披绶带,挂上横幅,宣传推广消费者维权知识;每次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他们都会自发捐款寄往灾区;为宣传健康文明之风,他们还成功组织了阜城县诗词联谊会和摄影协会,发动队员们担任文明网络宣传员,倡导网络文明新风。

有人曾经问:“这些年来,你这么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辛辛苦苦为个啥?没任何组织给发工钱、发补助,心里又想个啥?”高金潮饱含激情地说:“我们想的是知恩图报,考虑的是做人的良知,为的是群众高兴、满意,人民幸福、安康。只有这样,才能算的上是一名合格的***员!”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做好事。高金潮,他以一个普通个体工商户党员的名义,带领服务队的队员们,坚守平凡岗位,真诚无私奉献。这种执着的进取、奉献精神,也必将激发广大干部党员内生动力,积极投身到创先争优活动当中,增强广大党员的活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1944年出生,湖北钟祥人。1962年应征入伍,1964年加入中国***,1969年退伍6年间先后8次出席师、军、军区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被数为军、师标兵,全国积极分子。1969年至今,先后任武昌区公安局民警、干部,武昌区干校理论教员,武昌区知青办公室干部,武昌区公安分局联防办公室干部,武昌区人大干部、副科长,武昌区信访办公室副主任,武昌区副区长,武昌区政府巡视员(副厅级)。曾52次义务献血,4次跳入长江救人,无数次为不相识的人慷慨解囊。

吴天祥在信访工作的岗位上忠于职守,执着地为民排忧解难,用自己无私的奉献,认真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普通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1990年11月,46岁的吴天祥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从此,他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无私奉献。数年间,他接待上访群众万余次,处理问题近万个,积极为贫困户解难。为帮军属解决住房困难,他曾骑着自行车在武昌与汉口之间跑了7趟;为了疏通一居民院的公厕和下水道的管道,他跳进窨井清除障碍;为了资助有困难的群众,他省吃俭用……他说:“民之难即党之忧,***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吴天祥始终坚持“人生在世,‘奉献’二字”的人生观,乐于结交“穷亲戚”、“穷朋友”,经常为生活有困难的群众提供帮助。

当上副区长的吴天祥,分管的是劳动、社会保障、群众团体等社会性工作,处理不好,往往就会引发不安定因素。可是,几年来,吴天祥分管的各个部门,年年都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尤其是再就业,在武昌区成效尤为显著。

1997年一个春风尚带寒意的上午,吴天祥家一下子来了30多名下岗工人,床上、椅子上都坐满了。原来,他们都是来找工作的。午饭时,吴天祥为大家下了18斤肉丝面。面对满脸愁容的工人们,吴天祥深知责任重大,深知在再就业工作中政府的担子有多重。他身先士卒,四处出击,多方调研,一到节假日,他就骑着那辆旧自行车,在街上转悠。1998年初,他在汉口开会,看到一家馒头店生意不错,一打听是一位农民做的,便认真向这位农民请教,一口气买了150多个馒头扛回武昌,分给几十名下岗工人,鼓励大家:“下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靠要,怕的是观念不变!”吴天祥还拿出1000多元钱帮助这些下岗工人开起了馒头店,仅此一项就安排了40多名下岗工人。武汉市五色织布厂是家特困企业,吴天祥要了该厂100名最困难职工的名单、住址,利用业余时间一一走访,提出下岗工人进社区的思路,并亲自在积玉桥街砖瓦巷社区试点,100名工人全部就业,进而向全社区推广。仅此一项举措,全区3000多名下岗工人走上了再就业的岗位。

当上副区长的吴天祥,工作忙了,群众找他确实难了。面对群众的实际困难,吴天祥比谁都着急,上任不久,他便将家里的电话向全区几十万人公布,叮嘱家人,不论谁在家,群众打来的电话都得认真记录。吴天祥说:“联系群众不是做给领导看的,百姓找我,不方便怎么行?”这些年来,吴天祥在帮助百姓过程中发明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其中一条就叫“发动群众帮群众”。在社区再就业培训班上,他请来老师,他自己也讲,鼓励大家、督促大家,社区洗衣店办起来了,红领巾小餐桌办起来了,敬老院、家电维修点办起来了,在武昌,再就业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记者面前,老吴的话依然是那么朴实:“千变万变,干部都是人民的儿子,我们应该好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因为从我们入党的那一天起,便肩负人民的希望,接受了人民的嘱托。”

吴天祥这些年来,捐助出去的钱,都是他的工资及稿费。当了副区长后,他每月都要从工资中固定拿出600元,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他说:“我们***员,要从‘廉’字入手,固守***员的家园;从‘勤’字入手,高唱***员的奉献之歌。”这些年来,老吴帮助过的百姓多到连自己也记不清。在他帮助下的石竹武如今也办起了自己的工厂,他告诉记者:他的第一个新年愿望是为老吴建立扶贫基金;第二是成立敬老院;第三是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让孩子长大了也像吴天祥那样做人。

吴天祥说:“每当我为群众做了点事,群众都称赞***好。听了这话,我的心里真舒坦。作为一名***员,我真自豪。”面对记者,吴天祥坦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一名淡泊名利的***员不容易。他说:“我就是要做这样的***员,到了见马克思的那天,只要老百姓说:老吴一生清清白白,是名好党员,我就满足了。”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