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润新能源(盈润新能源)

2024-04-16 23:02:12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1年3月,我国新能源 汽车 保有量高达551万辆。其中,纯电动 汽车 保有量为449万辆,占新能源 汽车 总量的81.53%。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一季度新注册登记新能源 汽车 46.6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4.8万辆,同比增长295.20%。新能源 汽车 的快速发展虽然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但是也在发展的过程中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6月19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自2020年以来,新能源 汽车 逆势增长,跨入2021年之后势头不减。随着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其背后的 汽车 动力电池回收问题备受关注。我国自2009年开始发展新能源 汽车 ,2014年后销量开始提升,至今,第一批动力电池已经进入了退役期。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的退役总量达到了约20万吨,而这一数字将会在2025年升至约78万吨。

回收难度大

电动君记得在之前介绍换电模式的文章中曾提及“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在尺寸、结构等方面尚未有统一的可依据的法规”,所以动力电池的回收难度非常大。关于动力电池的回收,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一、梯次利用。从 汽车 上退役的动力电池进行二次利用或回收;以德国、日本为例,当 汽车 动力电池容量下降到80%后,这些电池将会从 汽车 上替换下来,为观光车、电动自行车等供电,或作为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储能装置。

二、再次利用。将电池拆解,对原料和金属进行回收。一般情况下,当动力电池的容量降低为初始容量的30%便无法再进行梯次利用,这些电池需要运往专业的回收企业进行拆解和资源再生。

虽然上述的动力回收有两大路径,但是第一种路径最终还是会经历“再次利用”一步。目前市面上的流动的动力电池五花八门,所以无法采用同一套拆解流水线来拆解不同的电池。面对大小、形状不一的电池包及模组,不仅加大了处理难度,同时还提高了处理成本。

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基本上都是靠人工拆解,工人的拆解技能水平直接影响了回收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电池包本身具有高能量的特性,加上新能源 汽车 刚刚起步阶段时的动力电池存在质量问题,可能会出现漏液、短路等各种问题,进而发生起火或爆炸,致使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的难度非常大。

梯次利用看似要比拆解利用的难度小,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废旧 汽车 动力电池在进行梯次利用前需要经过品质检测,比如将电芯分选分级,整个过程包括安全性评估、循环寿命测试等。只有将电芯分选分级后,经过重组等步骤才能被再利用。

然而,如果动力蓄电池在服役期间没有完整的数据记录,在进行电池寿命预测时,准确度可能会下降,电池的一致性将无法得到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数据的缺失,很有可能会导致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测试设备、测试费用、测试时间等成本都会相应增加。加上不同电池的内阻特性、电化学特性相同,电池的不一致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一些存在问题的电池在筛选过程中可能无法检验出来,这将会导致电池系统再次被使用时存在安全风险。

缓解依赖程度

近日,一则关于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报价上涨10%的消息在 汽车 圈内疯传。虽然该消息最后被宁德时代官方证伪,但却反映出了动力电池价格预期上扬并非空穴来风。自今年以来,钴、锂、镍、铜等的电池原材料的价格均呈持续上涨态势,供应明显紧张。

据了解,动力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中,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四部分均受到了价格波动的影响。有数据显示,跨入2021年后,负极材料涨价20%~30%,电解液涨价30%左右,铜价上涨约20%。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回收动力电池并对动力电池原材料进行提炼是否能够缓解市场需求的压力呢?

动力电池回收最大的问题是回收渠道还没有被打通,大量退役电池流入非正规渠道。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3000家电池回收相关企业,但真正具有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资质的企业仅有30家左右。相比之下,动力电池非正规回收渠道却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链。

非正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的回收流程简单粗暴,先是通过分散的商家从4S店等渠道回收动力电池,继而转卖给有回收技术的小作坊,小作坊以原始手工拆解电池的方式为主,根据电池的具体情况将电池简单加工成新电池。至于动力电池最终销向何方,这一问题还无法得到确定。唯一能够肯定的是,跳过了回收利用率低、污染等步骤后制成的新电池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小作坊的做法虽然为自身带来高额的利润,但是却会为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埋下祸根。对此,不少人发问“为什么政府不出面干预呢”。

事实上,早在2018年,我国便出台了“动力电池回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明确要求车企应当承担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包括大众、比亚迪等主机厂以及宁德时代等供应商,均已经开始自建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比如说,宝马与德国回收公司Duesenfeld合作,致力于蔚来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率提高至96%。值得一提的是,格林美、光华 科技 等第三方回收企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动力电池回收能力,有助于加强动力电池的回收工作。

至于回收材料能否缓解市场需求压力?电动君认为是有可能的。全国 汽车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新能源 汽车 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材料回收要求》中提到,镍、钴、锰的综合回收率应不低于98%,锂的回收率应不低于85%,其他主要元素的回收率应不低于90%。据专业人士表示,我们在2018年就已经达到了目标。

另外,相关机构研究发现,通过动力电池的回收,可以节省高达51.3%的生产原材料,包括阴极材料原材料的开采、正极材料生产等。另外,动力电池回收还可以节省70%的能源消耗,减少70%的二氧化碳排放,短时间之内解决供需问题,抑制原材料快速上涨,并有助于降低我国对电池钴、镍、铜等金属对外的依赖程度。虽然短时间之内动力电池的原材料回收率还达不到要求,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池原材料的循环利用势必会在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想要加快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的发展,就离不开更多企业的加入。中汽研预计,我国2022年废旧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或超过300亿元。然而,事实上目前大多数从事废旧电池回收的企业至今还没有实现盈利,所以想要促进该行业的发展,还需要相关政策的推动。

总结

与其说跨入退役期的废旧电池是一个“累赘”,倒不如说是一个机遇,因为我们可以利用通过技术来将其变废为宝。我国目前虽然拥有完整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但我国镍、铜、钴等元素较为匮乏,大量的原材料需要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极高。随着新能源 汽车 加速发展,需求也将会进一步增加。正如王传福之前所说的一样,传统 汽车 向新能源 汽车 过渡的过程,不能变成从被石油卡脖子变成电池原材料卡脖子。在这一背景下,加速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刻不容缓。

 近几年,包括恒力石化、东方盛虹等龙头企业在内的民营大炼化企业,开始由石油炼化、轻烃裂解等领域转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方向发展。民营大炼化企业大多起家于化纤行业,搭乘当年政策之东风,以进军上游对二甲苯(PX)领域为契机,打造上下游一体化全产业链新格局。如今,它们当中的领军企业,又开始“顺流而下”,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掀起新一轮转型潮。

新一轮转型风潮 悄然兴起

 回溯民营大炼化企业的发展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就是2014年8月8日。这一天,国务院发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意见》提出,地方和企业要做好恒力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并力争尽早开工。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在重大炼化项目上的首次突破,具有重要的 历史 意义。2015年12月9日,恒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石油炼化领域的民营企业。

 自此之后,很多来自化纤行业的民营企业,开始向上游炼化领域转型,他们当中的佼佼者更是打通炼化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了规模和利润的飞跃。目前,民营大炼化板块已形成以恒力石化、荣盛石化、恒逸石化、东方盛虹、桐昆股份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强势格局。数据显示,这些龙头企业具有强大的盈利能力。即使在 历史 极端周期底部(2020年前三季度),这几家龙头企业仍然合计获取约204亿元利润。

 此外,下游纺织企业向上游拓展的这轮转型,是当时政策引导下的大势所趋。“国家对民营炼化项目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民营炼油企业频频获得政策红利,得以解开上游各类原料供给约束。”恒力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而从2015年开始,油气改革深入推进,原油进口“双权”逐步放开,解决了炼化项目原材料的问题,也为民营企业大炼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与上一轮有关键时间节点和项目节点的转型不同,如今的民营大炼化,悄然兴起新一轮转型风潮。

 盛虹集团作为民营炼化企业的龙头之一,拥有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年产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该项目是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重点推进的项目。盛虹集团采用国际领先工艺技术,使紧缺型化工产品结构占比从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为后续“延链”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原料保障。

 除了民营大炼化企业正在积极酝酿转型,轻烃一体化龙头卫星石化也开始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2021年3月20日,浙江卫星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和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合作建设的年产175万吨新材料新能源一体化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15亿元,计划在2024年6月前投产运营。

恒力集团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现场。 (企业供图)

民营大炼化转型 势在必行

 “‘双碳’目标落地,将加速我国能源结构低碳化发展,对能化行业发展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推动企业由传统的能源消耗型向绿色新能源、高端新材料领域转型。”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谈到。在此形势下,民营大炼化企业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方向发展,是适应国家政策的最佳选择。

 民营大炼化企业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领域转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其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明显。据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副所长宋艳萍介绍,荣盛石化、恒逸石化、桐昆股份等民营大炼化企业,大多数是以聚酯为“起点”,从下游向上游拓展。这些企业通常已具备“纺丝—聚酯—精对苯二甲酸—芳烃—炼化”完整产业链。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马鸣表示,深度炼化一体化是民营大炼化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转型的最大优势。这种深度炼化一体化使炼化企业向“少油多化”方向转型更具优势,能够实现工艺、能量等方面的相互匹配。此外,深度炼化一体化企业弹性大、韧性好,产品具有多样性、可灵活操作也是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转型的优势之一。民营炼化企业应将深度炼化一体化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和转型的方向,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

 其次,得益于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民营大炼化企业在能耗能效等方面具有出色表现,这将使其更容易成为行业中的能效领跑者及绿色标杆企业。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盛虹集团已经启动了部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研究, 探索 碳减排前沿技术和长期实现零碳生产的技术路径。2021年9月,盛虹集团与冰岛碳循环国际公司达成合作,建设全球首条二氧化碳制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项目。该项目可将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生产出光伏面板的核心组件材料光伏级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树脂,最终用于光伏发电。项目设计规模为15万吨/年,回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15套大型石化装置1年的排放量。

 最后,大炼化企业在人才、资金等方面也具有相当的优势。尤其在人才方面,马鸣认为,无论是民营炼化企业还是国营炼化企业,在资金方面相对充沛,因此人才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民营大炼化企业可以重点引进一些高端人才,更高效地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和发展。

新能源新材料发展 “危”“机”并存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随着产品结构向下游高附加值方向深度转型,民营大炼化企业的估值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当前民营大炼化板块主营业务仍集中于原油—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化纤长丝及大宗化工品产业链,其静态市盈率倍数基本为6~13倍。而伴随民营大炼化企业持续向下游产业链深加工项目布局,终端产品有望逐步从大宗化工品转为用于半导体、光伏、新能源等产业新材料。而新能源及光伏产业链相关行业及公司静态市盈率平均水平超过30倍,光学膜及离型膜平均市盈率超过20倍,锂电隔膜(湿法)行业受益于锂电池下游行业持续高增长,行业静态市盈率维持在90倍水平,市盈率倍数均显著高于民营炼化板块市盈率倍数。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高端化工新材料的需求正在持续增长。根据平安研究发布的行业报告,2022年化工新材料将迎来投资机遇,民营大炼化将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该份报告指出,在“双碳”背景下,新材料将成为驱动民营炼化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预计乙烷裂解凭借其成本优势将长期保持高盈利能力,有利于产业龙头布局下游的氢能源和化工新材料业务。新材料方面,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将是“十四五”期间的两大重点任务,目前该领域受到政策大力支持和资本的助力,有望加速发展。

 此外,近期刚刚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一带一路”的潜在增量市场等,也将带动高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民营大炼化企业正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的一片广阔蓝海。

 需求体量的提升、贸易壁垒的降低,除了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带来了切实的竞争升级。恒力负责人谈到,在转型过程中,民营大炼化企业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化短缺的结构不平衡问题。“这些虽然是挑战,但同样也是机遇,民营炼化企业可以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突破,在下游产品差异化、高端化、精细化、高附加值化等方面下功夫,寻求新的发展高地。”该负责人对未来的竞争报以积极应对态度。

 宋艳萍也关注到竞争的问题。“外资正全面进入中国,布局发展新材料,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宋艳萍表示,外资企业将产品生产基地迁入中国后,可以消除高额的关税影响、规避外汇风险,以及节省运费支出,提高了外资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外企可以运用其研发能力与技术优势,贴合下游市场的需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发与生产。随着RCEP协议正式生效,加上我国正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种来自外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企业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新能源新材料是世界化工强国和跨国公司竞争的战略高地之一。我国新能源新材料市场庞大,但相关方面一大批前沿技术有待突破,‘卡脖子’问题依然严峻,需要企业具备进行灵活调整产业需求、快速反应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技术在大国博弈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长期封锁压制不会改变,我国对这些新材料高端技术的引进难度也比较大。这将会制约民营大炼化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链接:

 2021年9月14日,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在苏州市吴江区开工。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主要建设年产100万吨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工程塑料项目以及研发、仓储、营销中心,全面运营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2021年12月21日,浙江荣盛控股集团与舟山市政府签约金塘新材料园区项目。根据合作协议,该项目投资总额约500亿元,将利用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年产4000万吨的炼化能力,主要投资建设7条化工产业链项目以及配套工程,预计总产品量达到450万吨。

 2021年12月28日,由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建福化古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福建恒海新材料有限公司举行成立揭牌仪式。该公司计划在古雷投资年产240万吨新型智能化功能性纤维及20万吨涤纶低弹丝差别化纤维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

 2022年1月26日,恒力石化公告称其下属公司恒力石化(大连)新材料 科技 有限公司拟投资约240亿元建设年产160万吨高性能树脂及新材料项目、年产260万吨高性能聚酯工程,向精细化工新材料下游再扩张。

 近期,东方盛虹对斯尔邦100%股权的收购也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这一收购标志着东方盛虹正式进军化工新材料领域。斯尔邦是国内最大的光伏级EVA树脂生产企业。作为承载盛虹集团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平台,斯尔邦正在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布局。此笔交易完成后,东方盛虹正式进军化工新材料领域,形成“炼化+聚酯+新材料”的产业矩阵。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