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绿化撞人(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

2024-04-16 20:50:03

拿到国家赔偿决定书的那一刻,安生双手颤抖,抿了一下酱紫的嘴唇,突然抱头痛哭,往事一幕幕涌上了他的心头。

 我和安生因为文字结缘,只知道40+的他爱饮酒念佛,从来不知这个中年男人,深沉的背后掩藏着不为人言的苦楚。

 那年我们一起游寒山寺,他跪在神像前,双手合十,虔诚地作揖,我偷偷嘲笑他,年纪轻轻,就向往禅意人生。

 迟到20年的判决,正义终究没有缺席,如果人生能重头再来,我仍选择做个好人,安生的话说得我泪流满面。

 他从来没有想到,一次善意的举动,惹来噩梦缠身,20年,将他整个人生都改变了。

 1997年,安生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那天,他和老同学约好去某财贸学院打球赛。

 当他在S市的人行道上,用力蹬着二轮子,前去赴约途中,突然看到不远处一个骑车老人,为回避逆行车辆而慢慢摔倒在地。

 他没有多想,就把自行车放到绿化带旁边,然后大步流星走过去,帮老人捡起掉在地上的青菜,早点。

 扶老人起来后,哪知,安生欲转身离开时,被他一把搂住,大喊年轻人把他撞倒了,还想耍赖皮!

 安生因此惹上了官司,老人家属向其索赔三十多万,住院一年,误工费、营养费、交通费、医疗费、陪护费等。

 没有摄像记录,也找不到当时的路人作证,安生输了官司,被判赔付对方一万元,倔强的他,百口难辩,继续上诉,二审时含冤赔付对方六千元。

 被判决以后,一家人顿时陷入了巨大的失落,东拼西凑,总算弄够了六千元,在当时,这个数额是他们全家两年的收入。

 年过半百的父亲,悲愤难当,不让他回家,安生就在一个开出租车同学那里避难。

在一个荒芜的工厂宿舍里,他度过了人生最困难最无助的半年。

 背地里被熟悉的人指指点点,从此安生的名字前多了一个修饰:那个撞人的大学生,以至于优秀大学毕业生推荐时,系里不给他盖章。

 他找到村党支部,写好的证明材料,再一次被拒绝。

 当大多数同学都找了归宿,安生还在为一封证明自己清白的推荐信而愁眉不展。最后在亲戚的帮助下,他进了某公司做临时工。

 大家习惯喊他安哥,安哥平时话不多,只有喝醉时,我们才能透过他黝黑的脸膛,听到几句他发自肺腑的感慨。

 他说,记住,不管怎样,我们一定要选择做个好人,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不要失去自己的人格。

 听罢,我们常常觉得安哥莫名其妙。

 直到今天,他晒出了来自某法院的国家赔偿决定书,我们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他蒙冤数载,从不为外人言说。

 当我们愤愤为他抱不平,出谋划策欲找那个丧尽天良的老人,问个究竟时,他说不必了!

 做个好人,真的很难,我们还得选择做个好人!行的正,坐的直,就没有过去不的坎!

 “安哥,只是你这个好事做得代价太大了,困扰你这么多年!”我义愤填膺。

 “不,正义的判决终究还是来了,我并没有因获得国家赔偿而自喜,而是,获得了一种释怀,一种释放委屈的欣慰!”安哥应该又喝醉了。

 “安哥,我就想去采访一下当年讹你那个老人,只问他一句话,为什么冤枉一个好人?”

 “不必了,我信佛,做个好人,无愧于心,世间所有的事情因果相随。”

迟来的判决,我们为之欢呼,大家在群里纷纷发红包放鞭炮为安哥庆祝,资深文友致安哥:

 忍辱负重二十年,

 委屈求全心淡然,

 真相大白主正义,

 拨开乌云见晴天。

 感谢之余,他平静地释放了20年的委屈。

 他胸中有血,心中有伤,但坚持做一个好人,痴心不改。

 每次聚餐,他一定是抢着结账的那个人,每次发红包,他一定是最慷慨的那个人,这就是大家眼中的安哥。

 当年,他找对象都会被人质疑人品,当被人屡屡以“你撞人那个事”来质问时,他的眼泪一次又一次憋回去。

 当我告诉他我要把他的故事实名实地写出来时,他又拒绝了。

 “静水,你可以写,但不必实名,哥只有一个心愿,你提醒大家一定要坚持做个好人!”电话那头安哥郑重其事。

 “下一次,遇到这事,你还扶不扶?”我继续追问。

 “扶!但记得找人录个像!”安哥认真地说。

 “我还需要你给我点细节,比如对你造成的伤害和影响。”

 “都过来了,感谢国家的法制,对案件的严肃和认真,在重审时,为我昭雪!”

 挂断安哥的电话,作为一个职业自媒体人,我忍不住潸然泪下。

含辱20年,对于一个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他会带着心灵的镣铐,去承受人生的繁重。

 他会在无人的深夜,舐舔内心的伤口。

 他会一遍一遍承受“你撞人那个事”的委屈。

 他会失去原本属于自己的工作机会……

 某年春晚,沈腾和马丽演的一个小品,叫《扶不扶》,我还清晰记得这样一句台词——大妈,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从南京的彭宇案至今,关于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一直是大家常常讨论又很揪心的话题。

 我想没有人愿意见死不救,但若我扶起倒地的老人,却要赔上自己的人生?谁还敢扶?

 如果大家都不扶,万一哪天路边倒下的是我们的父母,谁还来扶?

 做个好人,虽然很难,但我们还要选择做个好人!只是帮助别人时,不要忘记保护自己。

 老人是弱势群体,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同情和帮助老人天经地义。

 如果真的撞倒老人就该赔偿,同样如果老人得到帮助反过来讹诈,也应该付出代价。

 原则性问题上,老人犯错一样不能被原谅,弱者杀人一律同罪。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唯有建立规则,才能扶起人心,减少悲剧发生。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要不就等于零。

记得去年冬天最冷的时候,999感冒灵所拍摄的一部《有人偷偷爱着你》刷爆了朋友圈,一时间一句这个世界其实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坏,被人们争相传播。

 就在人们纷纷觉得只有善良才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时,庆阳女孩跳楼,空姐打车遇害案的出现,又让人们瞬间陷入了这个世界似乎不会好了的怀疑中。

 9月2日,在浙江金华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金华市江北解放西路上,骑电瓶车的滕先生,扶起了身后一位骑电瓶车摔倒的曹先生,但在交警到达现场后,两人却各执一词:摔倒的曹先生坚称是滕先生超车时撞倒了他,而扶人的滕先生则说是听到车后有声音,才好心停下来去扶了一把。

 为了让这种争执停止,走访的交警找到了一处监控。

 最终,监控的画面证实了两辆车虽然离得很近,但却没有碰到,扶人者滕先生确实是好心,曹先生是自己摔倒的。

 看到这件事,我不禁感到有些无奈。

 这个世界,还能做好人吗?既然做好人大多都得不到好报,那是不是放弃善良去做个冷漠且恶的人,才是正确的?

 关于这个问题,在今天带来的短片中,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短片来自日本歌手马场俊英的《弱虫》,配以动画大师Tekken Parapara漫画制作成MV,扎心的歌词加上丧气却真实的生活画面,让人看得不由得有些心酸。

 片中,主角是一个天生就不愿意做强者,也不愿意欺凌别人的人,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样,他如同一只虫子般,想要安稳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但命运有时候真的充满恶意。总喜欢在人们承担不幸时再来点风,再多点雨,让好好生活变成一件困难的事。

 于是,在层层叠叠环环相扣的 社会 生存法则中,为了活下去,多数人都选择丢掉了自己,开始流浪狗欺负着流浪猫,流浪猫又欺负着老鼠的生活。

 但主角没有,在一大波的笑脸相迎得到冷眼回应和明明自己没有做错却被冤枉的事情中,他依旧选择着不反抗。

 可他的这份坚持,却并没有换来好的结局。

 但在那一刻,看着主角的大哭和一旁押解他的警察偷偷流下的眼泪,我却没渐渐了最初心酸。更多的是对温柔乃至是善意的思考。

 思考在这个世界上,究竟何为温柔,何为善良?

 MV里的主角,多数人所看到的都是善良如他,却处处受到排挤误解伤害,这样的人实在是太惨了。

 但除此之外,我更多所看到的是他的温柔并没有错,可很明显的是他用错了地方,这种不明就里无所适从,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困扰和麻烦的一味退让,就不能够叫做温柔善良了。

 而是蠢,是“烂好人”,是软弱,是“活该“被欺负。

我所坚信的是无论何时,善都是人性中最闪闪发光的东西,我们不该丢弃它。

 但所谓的善良不是对待任何事情和人都是采取一再的避让、退忍的态度,行善之事你可以带着不求回报的心态,却不可以让自己一直处于被动和忍受的状态。

 处世为人最成熟的做法是好要有底线,善要有锋芒。

 拥有温柔的力量会让你不会以欺凌弱小来彰显强大,而是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所谓强大与弱小。

 但这份温柔并不等于老实可欺,用错了场合,你不但达不到迎合世界的目的,还会中伤自己和爱你的人。

 我们必须要明白自己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童话世界中,这个世界变好的速度,也不是靠想象就可以达成的。

 配合它慢慢向前的脚步,你只能在它没有变成你理想中的样子之前,更多的是先保护好自己,然后再选择把善良的种子播撒出去。

 对于释放善意这件事,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再尽可能地去做。这样的话,我们就在有了柔弱的软肋时又能带着坚实的铠甲。

 我相信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善良,缺的是明辨是非的理智。我们不该牺牲自己来挥霍最宝贵的这样东西,而是更多在遵从内心的想法上去表达自己的善良。

 做到善其实很简单,比如看见人家墙要倒,如果不能扶,那么不推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人家伤心落泪,如果不想安慰,那么不幸灾乐祸也是一种善良。

 来人间走一遭,其实谁都不容易。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 社会 。

 在这样一个几千年来崇尚礼的国家,老人既是礼的开始,也是礼的终点。我们的长辈,在我们心中永远应该是中正平和,老而弥坚。

60岁是人生的一道坎,是进入老年的门槛,子曰:六十而耳顺。耳顺者,解释很多,可以是听得进逆耳之言,也可以是听人言而知是非,无论哪个解释,都说明了一点,老年人已经磨平了所有棱角,变得中正平和,兼听则明。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也是老年人得到年轻人尊重的重要品质。

 然后就是“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所说老人最理想的状态,当年过七十,人的思想与道德已经规范在合理范围中,即使随心所欲仍然合乎理性。礼在这一刻便浑然天成。

 从古到今,根据孔子的指点,中国人都把老人作为榜样,作为仲裁者,作为精神依靠,他们是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乃至一个国家的中心,只要老人把舵稳住了,天就塌不了。

 但在目前的中国,一股歪风不胫而走,老年人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伴随着到底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质问,到底是老年人为老不尊,还是年轻人脱离了孝敬之礼,类似争辩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老人的歌声让学生无法听课;广场舞的大妈赶走停车的居民;摔倒的老人赖上搀扶的学生;要求让座的老人一屁股坐在少女身上;直到最近,因为公车停站较远,一位盛怒的老人将手榴弹扔向公车司机。

 即使在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的中国,人们也不禁想问,这些老人到底怎么了?一个无中生有的命题悄然而至,关于老年人的负面新闻正在增多。人们众说纷纭,到底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

老人摔倒扶不扶已经成为了一个哲学命题。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老人的坏可能只是一个伪命题,在老年化与自媒体发达的时代,许多事情被放大了。

 中国从200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 社会 ,那一年60岁以上老人达到人口总数12.5%,达到1.67亿人,仅仅过了4年,这个数字突破了2亿,比例达到14.3%。1952年前后的生育高峰期人口全面进入老龄化。

 这不仅仅让中国人口比重发生拐点,也导致了 社会 资源的争夺。比如在早高峰的上班时段,也是老年人晨练时间,老年人与年轻人争夺着有限的公共交通工具;随着老年人口增加,他们的活动空间也在扩大,他们的活动、声响也超越了原先资源的边界。

 当然这种老龄化 社会 带来的问题,不能成为个别老人任性的理由,只剩下“从心所欲”肯定不行,重要的是“不逾矩”。

 有看法认为,目前正在进入老年的年龄段,正好是1952年左右出生,完全生活在新中国之下的一批,他们所有的人生都是在这样那样的运动中度过的,这些运动给他们生命带来了极其负面的烙印,就像浙江扔手榴弹老人,那手榴弹就是文革时候遗留下来的。

 内因外因双重作用,加上自媒体的发达,顿时让某些问题老人曝光在人们面前。只是这些老人毕竟是少数,无法代替整个老人群体。

 当广场舞的音乐惊天动地,当早晨的公车总有老人冲锋在前,当身边的白发旁若无人地大声聊天。我们不要轻易责怪他们,或者是要走很长的路,或许是年纪大了耳朵不太好,对于正在走入夕阳的老人,都该多几分理解和关怀,这是他们最需要的。

 其实老人需要的只是一点关爱和活动的空间。

 按照孔子所说,“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这里讲的正是一位老人应该做到的模样,就是年轻时讲孝悌,年长了能正身,年老了能耳顺不逾矩,方可以成为年轻人模仿尊敬的对象。

 在中国人眼里,老人应该是明事理、辨是非、德高望重的。他们面目慈祥,说话平和,处事规矩,待人以礼,以德正身。

 他们规定着家庭中的礼,以身作则,教育年轻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食不言寝不语。

 他们不怒而威,不会轻易口出狂言,但只要一个眼神,一声咳嗽,拐杖一戳,晚辈便老老实实不敢造次。

 他们应该是镜子,所有人都在他们身上照亮自己的缺点,找到自己的长处,学习老人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处事原则。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他们始终是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乃至国家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

 虽然在这个物质差异化的 社会 里,不少老人还需要晚辈赡养,但只要德高望重就不会因为物质需求影响他们的 社会 地位。

 在这样一个几千年来崇尚礼的国家,老人既是礼的开始,也是礼的终点。我们的长辈,在我们心中永远应该是中正平和,老而弥坚。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