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绿化(古文中的绿化)

2024-04-17 11:48:32

这句话的意思为:庭院中种桂,它的叶常绿。

出处:宋·苏轼《桂》庭中种桂,其叶常绿。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每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花落,取以和糖,贮于瓶中,虽历久而香甚烈。

白话释义:

庭院中种桂,它的叶常绿。秋天时开花,或深黄,或者淡**。微风吹来,浓浓的香味扑鼻,人们都喜欢它的香气。花落了,取用和糖,装在瓶子里,虽然等的时间久但香气更强烈。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6](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桂》,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古文中,“青草”的别称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茵:《诗经·邶风·青青园中葵》中有“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一诗,其中“葵”就是指“草本植物”。

2. 苗:例如《庄子·人间世》中有“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战心固,乱笔落,吾以此得几矣!庖丁之割鼎彝,以至于成形,其唯象也。是故大文无适,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草木之生,木叶花实,飞鸟走兽,鳞甲羽翮,此皆各得其所长也。”说明这里的“草木”可以通称为“苗”。

3. 麦秸:《山海经·中山经》中有“有草焦者八百里,草履者千里,麦秸者百里,皆谓是草木之神。草焦之神为茅度,草履之神为芗鹤,麦秸之神为鬼宿。”可知“麦秸”也是草的一种。

4. 茎:《诗经·邶风·击鼓》中有“鼓鼓噍兮,中冓饮酒。茳芏菹兮,来牵两马。”一诗,其中“茳芏菹”中的“茳芏”就是指青草的茎。

5. 草籽:《诗经·卫风·草》中有“草木黄落兮,下则为蛙。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青之郁郁,中婉之纚。凡我困厄,未有所资。君子勉之,不宜有期。望古兴材,缤纷多奇。”其中“草”指的是青草的籽粒。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