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毛花卉(“露香园”绣在古代为什么那么出名)

2024-04-16 18:42:07

“露香园”绣,为上海顾家所创,其发明绘画刺绣结合的“绣画”作品一直持续到清代。这些刺绣世家的崛起,广泛受到社会推崇,在明末清初十分盛行。

明代艺术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顾氏以绣传家,名媛辈出。传说明朝画家顾寿潜的夫人韩希孟,是一位集绘画和刺绣于一身的刺绣大家。顾家在上海当时是名门望族,顾寿潜的曾祖父顾名世是明嘉靖进士,他住在上海露香园,据说他在此地开荒筑园,得一山石,上刻明代书法家赵孟頫手篆“露香池”3字,即取此做园名。

顾名世的孙媳就是韩希孟,是湖南人,她主工花卉,善于刺绣,神韵生动,当时称为“韩媛绣”,其丈夫顾寿潜别号绣佛主人。虽然韩希孟也学绘画,但她主要画的是工笔画,所画人物十分逼真,但韩希孟的画还是比不上顾寿潜的画大气,可她就是不服气。韩希孟自从嫁到顾家,虽然和丈夫恩爱有加,而且在绘画上相互学习。但是,韩希孟总想在绘画上超过丈夫。顾寿潜拜当时的大画家董其昌为师。在董其昌指点下,顾寿潜的绘画大有长进,成为了当时的画坛新秀。韩希孟后来也去拜见董其昌,董其昌发现韩希孟不但工笔画画得很出色,而且有一手刺绣的绝技。他便对韩希孟指点说:“你要是能把绘画的原理应用到刺绣上,可能没人能比得上你。”

经董其昌这一指点,使韩希孟茅塞顿开。她回到家中,开始研究宋元名人的绘画,并把这些名人的绘画绣出来。一连几个月,韩希孟不出家门,她把宋元名人的画汇成了许多绣册。

顾寿潜发现韩希孟绣的《宋元名迹方册》后,感到非常新颖,便拿去给董其昌看。董其昌看后,便在绣本上题词,称赞韩希孟运针如笔,使画理与刺绣融为了一体。

顾寿潜也在绣本上题跋,记述妻子的创作过程。韩希孟得到后,复将董其昌题赞、印记和顾寿潜作跋之墨迹一一加绣,达到了诗、书、画、印、绣俱佳的境界,成为了艺林的一段佳话。

顾绣针法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其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顾绣针法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制作,在染织史上从未见过,可以看出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据有关资料显示,刺绣本《宋元名迹方册》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顾家女眷的绣品,世称顾绣。后来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祖父曹寅任江宁织造时,就命绣女以顾绣为榜样。

明代刺绣工艺表现了多种特色。在用途方面,广用于社会各阶层,制作无所不有,与后来的清代绣品,成为我国历史上刺绣流行最盛的时期。

这是什么虫子?

1、体形:

体型较大,躯干长且粗壮,胸膛肌肉发达,背部基本平坦,或肩微有不明显突出,但绝无下塌,腹部无下垂及赘肉。母猫比公猫体格小,骨骼也没有那么粗壮。

2、头部:

头部整体像是被修整过的六角形,长比宽长。耳间有稍突起半圆型头盖骨,与眼睛的同一水平线的位置面部较宽,自内眼角起面部轮廓突然收缩。

3、眼睛:

眼睛杏核形,外眼梢略微上吊,眼色以黄,绿,棕为主,其中绿色为上品。

4、耳朵:

耳朵大小中等或稍偏小,在头部稍中间的位置,二耳间距适中,耳根打开较宽,基本向前方打开,偏向二侧不超过15度。耳朵尖端呈尖的形状,成年雄壮公猫,有时耳尖有一簇明显的长毛。

5、下巴:

下巴结实,下额强壮,下额短于上额,且下巴平直,无凸起,咬合紧密,胡须直且硬,无弯曲现象,外观无软弱感。母猫下额相对不发达,且尖。

6、鼻子:

鼻梁端正隆起而直,大小适中,无过宽或无窄表现,鼻头有砖红色、深棕和黑色。

7、颈部:

颈与头身相连处过度弧度流畅无明显的过渡,颈长约等于鼻长。

8、四肢:

肌肉发达,粗壮,爪宽而大,四肢较粗壮,肌肉感强,具备灵巧感,爪子椭圆形,前爪五指,后爪四趾,爪背从腕端到指尖开始呈淡黄的浅色,腕以上为黑色环状环绕,爪垫为黑色,爪垫缝间毛为黑色,其中以指甲黑者为上品。

9、尾巴:

尾巴长度短于身体长度且直,粗壮有力,尾毛短,紧贴有光泽,无蓬松散乱现象。整个尾部像被深色环状分割成几段似的,尾尖端没有明显的突然变细现象。

10、披毛:

被毛短且硬,有健康油亮光泽,顺贴身体,无蓬松散乱现象。无厚实绒毛。除腹部、下额的淡**毛以外,身上的毛都是一根毛上三种颜色,例如呈现棕色部分的毛,其根部为黑色,中段为浅色,毛尖成棕色,而呈黑色毛部分,其根部为浅色,中段为深棕,毛尖成黑色。认可棕色虎斑为品种标准色。并且成年猫,拨开被毛可见皮肤为灰蓝色。

11、虎斑图纹

鱼骨刺虎斑:头部前额有花纹到额顶为全黑色,又从颈开始出显黑色明显分水线,清晰。两眼外眼角和两腮有线条沿耳下延伸到肩膀。侧腹为若干完整或不完全连接的竖条纹覆盖,胸部有至少一条不断裂的环纹。四肢覆盖环纹,四爪为黑色,尾巴覆盖黑色环纹,尾尖为黑色,其他颜色为不合格。下腹部为棕**,有纵两排横四排以上的细碎豹点。纹路以清楚对比明显为上品。

12、斑点纹

额头有M形花纹,两眼外眼角和两腮有线条沿耳下延伸到肩膀背部有明显的分水线,清晰。从肩以下,侧腹为细碎豹点,或众多完全不链接小纵条或者为玫瑰花瓣形花纹,其他同上。

中文学名: 蠼螋

别称: 夹板子、剪指甲虫、夹板虫、或剪刀虫、耳夹子虫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革翅目

蠼螋(qúsǒu),一种杂食性昆虫,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常生活在树皮缝隙,枯朽腐木中或落叶堆下,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

蠼螋,为不完全变态类的昆虫,英文名earwigs,蜕皮5次。每次蜕皮除了增大个体和增加触角节数外,他们的特征与其亲本相似。蠼螋喜好狭窄的空间。有人深信它们会爬入人耳中,但事实上不常发生,这个传说只是来源于蠼螋的英文名直译过来是“耳虫”,而耳虫的得名是因为蠼螋的翅膀完全张开时像人的耳朵!体长约小于一厘米到五厘米不等,腹部伸缩自如,末端有由尾毛特化成的尾钳,雌虫尾钳平直,雄虫弯曲,生长在土壤中,落叶堆或岩石下,食性杂食。常见的蠼螋前翅短而无翅脉,用来保护大而呈扇形的后翅。腹部可活动和伸缩,有一对钳状的附肢,通常雌性的笔直而雄性的弯曲。

此类昆虫具

蠼螋

有高度母爱,雌虫会不时将卵表面清理干净,避免卵受真菌危害并保护卵不被捕食。这种看护持续到卵孵化后的一段时间。雌虫把食物拿进巢内喂养其若虫,或吐出部分它们自己取食的食料。最终,若虫长大不得不分散开来,母性开始关注它们的潜在食料。蠼螋与人类关系不很密切,少数种类危害花卉、贮粮、贮藏果品、家蚕及新鲜昆虫标本,有的种类是蝙蝠和鼠的体外寄生者。革翅目一般喜夜间活动,白天常隐藏在土壤、石块、枯枝、垃圾下。蠼螋腹部第3、4节的腺褶能分泌特殊的臭气驱敌。尾铗是防御的有力武器,受惊吓时,常反举腹部,张开双铗,以示威吓状,而遇劲敌则往往装死不动。雌虫有护卵育幼的特殊习性。雌蠼螋会护卵如母鸡,有时还会捕捉小虫喂食若虫,直到若虫成长后才离开,在昆虫世界里算得上是爱心妈妈!蠼螋多为杂食或肉食种类,多半生活在树皮缝隙,枯朽腐木中或落叶堆下,性喜潮湿阴暗,许多种类习惯夜行,并有趋光飞行的习惯。

蠼螋属于革翅目的昆虫,体长5-50毫米。体狭长,略扁平。头扁宽,

蠼螋

触角丝状,无单眼,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方形或长方形。体表革质,有光泽。有翅或无翅。有翅则前翅特化为极小的革翅;后翅大,膜质,扇形或略呈圆形,休息时纵横折叠在前翅下,但常露出前翅外。尾须呈铗状。无产卵器。像黄褐蠼螋的成虫体长20毫米左右,宽4.7毫米左右,黄褐色。头赤褐色,有光泽,头比前胸背板稍宽。触角淡黄褐色,25~29节,第一节最大,基部较细,长约为二、三节之和,第二、四节较小,约等长,第三节长约为第二节的两倍,第五节以后至第十七节逐渐增长,至末端逐渐变细,末端数节细长。前胸背板晴褐色,有棕**背中线,侧缘平行,后缘弧形突出。

蠼螋结构

菱状部缺,雄虫腹部由基部至末端逐节增大,深黄褐色,尾铗左右远离,尖端黑褐色。雌虫腹部尾端较狭,尾铗左右距离近,细长,左右同形,内缘有微齿列。雄虫尾铗内缘中央各有一短棘。前翅结合部黄褐色,两侧黑褐色。后翅发达,露出较长,黄褐色。足淡**。

拥有备用性器官的蠼螋:一只雄性蠼螋有两根阴茎,而且每一根阴茎的长度都大于蠼螋本身身长。这种昆虫的阴茎还非常脆弱,一不小心它就会折断,这就是它拥有两根阴茎的原因。在蠼螋亚目中,尾须不分节,铗状。铗形常因种类的不同而有变化,甚至同种的不同个体,其铗形也可有差异。雄虫尾铗较雌虫发达、鼠螋属的尾须针状,不分节。铗状尾须可用于防御、捕食和求偶。雄性生殖器的形状常因种类不同而异。大尾螋科、蠼螋科均有2个阳茎,多数种类的雄虫只有一个阳茎。

蠼螋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前翅短截革翅目,后翅如扇脉似骨;尾须坚硬呈铗状,蠼螋护卵似鸡孵。

编辑本段

种群分布

种类介绍

世界已知近2000种,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由温带向寒带种类数递减,但在喜马拉雅地区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也存在它们的踪迹。在中国主要地理分布:北京、湖北、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安徽。中国已记载211种。革翅目成员,全世界共有10科,1000多种,台湾已知有42种,常见种类体长约10至25公厘,但无国人从事相关分类研究。

常见种类

中文名:日本蠼螋

拉丁学名:Labidura japonica De Haan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

科:蠼螋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小地老虎、棉铃虫、棉小造桥虫、鼎点金刚钻、斜纹夜蛾、红铃虫、短额负蝗、棉蚜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中文名:黄褐蠼螋

蠼螋

拉丁学名:Labidurasp.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

科:蠼螋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小地老虎、红铃虫、蜗牛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中文名:蟹蠼螋

拉丁学名:Titanolabis colossea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

科:蟹螋科

种数:400

这类蠼螋足短,多数缺乏后翅,在有些种连短小坚硬的前翅也没有。许多种呈暗色调,有黑褐色、黑色,或微红色并带有淡**或红色的斑纹。触角少于20节,有一对短小的腹部尾钳,但雄虫上可以不对称。

中文名:普通蠼螋拉丁学名:Forficula auricularia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

科:球螋科

种数:450

这类细长的蠼螋外形多变,但通常呈暗褐色或黑褐色,有暗淡的足和线状触角。雄性蠼螋腹部的尾钳高度弯曲,而雌性的相对较直。

中文名:红蠼螋拉丁学名:Labidura riparia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

科:蠼螋科

种数:75

也称为长脚蠼螋,因为其有长的触角,是相对活跃的种类,呈红褐色。它们通常有翅,尽管有的种无翅。常见种在前胸背板和翅鞘上有暗色条纹。

编辑本段

相关传说

蠼螋护卵

将产卵的雌蠼螋,会通过它的螯,把自己附着在人体上。在午夜时分,当人睡着的时候,蠼螋就会爬进人的耳朵里,一直钻入人的大脑。接着蠼螋会小心的切断人的颅神经,让可怜的宿主无法察觉。它会产下上千枚卵,4天后,这些幼虫会孵化出来,以柔软的脑组织为食,此时宿主已经完全疯狂,最终极为恐怖的死去。

以上的传说仅仅是个传说,不具备科学依据。

原因是:

①再凶残的的虫子也只能咬破人的鼓膜及耳内软组织但不会进入大脑,原因是大脑周围有坚硬的骨头保护。也就是说,大脑是长在由多片骨头围起来的空腔里。

②这个传说只是来源于蠼螋的英文名直译过来是“耳虫”,而耳虫的得名是因为蠼螋的翅膀完全张开时像人的耳朵!

编辑本段

生物特性

1.年生活史:日本蠼螋在赣北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壤内越冬

蠼螋交配

,翌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取食和繁殖。5月中旬至6月下旬开始产卵。在该地区全年可发生2代。

2.活动:日本蠼螋为夜出性昆虫,白天隐蔽在地下或枯枝烂叶内或棉铃的苞叶内,阴天或傍晚出来活动。雌虫产卵常数十粒成堆,有较强护卵习性,一旦受惊频繁或遇条件不适宜时,会将自产的卵搬迁或自食掉。成虫有趋光性。

3.捕食:根据室内测定(1987),可以捕食46种昆虫,可捕食棉花多种害虫:小老虎、棉铃虫、棉小造桥虫、鼎点金刚钻、斜纹夜蛾、红铃虫、短额负蝗、棉蚜等。尤其是对棉蚜的捕食量较大,一头日本蠼螋的成虫一天平均可捕食棉蚜179.20头,最多可捕食275头。

编辑本段

生长繁殖

发育属渐变态类。1年发生1代。卵多产,雌虫产卵可达90粒。卵椭圆形,白色。若虫4~5龄,外形与成虫相似、唯尾铗细弱,呈尖钉状。翅芽于2龄时出现,以卵越冬。雌虫有护卵育幼的习性。雌虫在石下或土下作穴产卵,然后伏于卵上或守护其旁,低龄若虫与母体共同生活。

蠼螋(5张)

编辑本段

防治办法

在野外较潮湿的草地、叶面很容易观察到蠼螋,初次认识这种有镰刀状尾夹

蠼螋图

的小虫都会吓一跳,深怕不小心被夹到,或担心有毒。其实它们是很可爱的小昆虫,遇到骚扰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对方,还会装死然后逃命!当然这个尾铗也是它们防卫的武器,受惊时偶会上举双铗示威,另外蠼螋腹部第3、4节的腺褶能分泌特殊的臭气驱敌。

尽量保持房屋的干燥,尤其是卫生间要保持干净就可以了,可以买瓶气雾杀虫剂,见到的时候喷杀就行了!

不过建议你做好室内卫生,只要室内卫生保持的好,这种虫子是不会在你家里安家的。

其治理应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1、注意家里的清洁卫生。

蠼螋

2、物理机械防治:气调、灯诱。

3、化学防治:甲基嘧啶硫磷喷施或溴甲烷熏蒸(熏蒸对人体危害很大,熏蒸后注意及时通风,待烟雾散去后方可入内,较危险,慎用)。

4、生物防治:病原微生物治虫或天敌治虫。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