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散文的答题技巧)

2024-04-17 08:33:31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散文知识储备(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二)、理解特点: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一)、整体感知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赏析] 这是一篇短小却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文章。文中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每次,她都能把老师的批评、指责、不屑化作表扬、鼓励,如点点春雨般洒在儿子的心头,激励儿子充满自信的成长。这样的教育,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多数家庭教育恐怕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很多家长,崇尚的是批评的武器,而且,往往是一种扩大化的批评。读完这篇文章,不妨想一想,哪一种教育更好?

这篇文章以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考上大学的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其中,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这个并不聪明的孩子,是怎样在母亲的鼓励下刻苦学习,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1、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第一次读到余秋雨老师的文字是1997年的高考。当年高考语文阅读题节选的是余秋雨老师的散文《废墟》。

考题答完就忘了,但一进大学,就读到了当时的畅销书《文化苦旅》,许多记忆被唤起,一下子就爱上了余老师的文字。

《文化苦旅》是一本文化散文。作为像余老师这样的大学者,语言端庄典雅,厚重笃实,富有文化气息自不必说。

我喜欢的除了语言,更重要的是余老师在书中对中国文化的那份感情——一个“苦”字,表达的不仅是一份沧桑与悲凉,更多的是深沉的爱,虽然夹杂了些许的遗憾与无奈。

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的读者,我深深地被余老师用文字传达出的那份文化沧桑感打动。

在书中,面对地大物博的华夏文明,余老师遵循“地域和人物交织铸就文化”的主线,关注华夏文明,回望历史人文,以一个现代学者的眼光和视角,展现给读者一幅苦苦跋涉于人类进程的中华文化千年沧桑图。

略举几个例子:《都江堰》篇开头这样写道:“一位年迈的老祖宗,没有成为挂在墙上的画像,没有成为写在书里的回忆,而是直到今天还在给后代挑水、送饭,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一匹千年前的骏马,没有成为泥土间的化石,没有成为古墓里的雕塑,而是直到今天还踟蹰在家园四周的高坡上,守护着每一个清晨和夜晚,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当然无法相信,但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直到今天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仍然无法相信,但它真的出现了。它就是都江堰。”

《都江堰》篇,余老师写都江堰这个让今天的人们叹为观止的水利工程。不仅写到了李冰父子的建筑智慧,更让读者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李冰作为一方太守的责任和担当。

他们千年前的水利建筑智慧让今天的我们惊叹,而当时驱使他去做这些的不过是他作为地方官的一颗“爱民”“利民”之心。

李冰父子的塑像,在江边屹立千年,见证着中国文化中的“水利万物而不争”和“上善若水”,今天的“二王庙”,是蜀人、乃至国人的图腾。

《杭州宣言》篇,从神话传说《白蛇传》的主人公白娘子报恩许仙,进而在杭州悬壶济世、造福苍生的事迹,写到隋炀帝、吴越王钱鏐、诗人白居易和苏轼,白堤和苏堤。

由神话到民间,由诗人经历到城市格局。虽历经沧桑,但在白居易、苏轼这样的一个个被贬落拓的文人身上,展现出的民本思想、家国意识,成就了千年杭州的风骨。

《抱愧山西》篇,写的是晋商——山西商人。现在平遥古城的日升昌,用余老师的话说是现在中国所有银行的“乡下祖父”。

著名的《走西口》,折射出农耕民族背井离乡的无奈,也让我们看到那片土地上人们坚韧的生命力——家乡的土地难以养活自己,那就把目光转向远方,用勤勉和信用创造一方天地。

晋商曾繁荣了一个时代,富甲一方,平遥古城、乔家大院都是明证。

其它篇目:读《黄州突围》,我们会看到文人苏轼在生死攸关的生命节点用怎样坚韧的人格璀璨了中国文化的星空;

读《山庄背影》,我们眼中有大清的辉煌,而更多的是没落王朝的悲凉;

读《伞下侗寨》,我们将发现华夏千年进程中各民族兄弟从远古到现代的血脉相连;……如此种种。

《文化苦旅》首版是1992年,在这近30年的时光中,余老师多次修订,出版社一版再版。读者也历经几代,但常读常新。近几年已经成为国家教育部指定的中学生必读书目。

我自己从1997年至今,多次阅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又有不同的感触。曾有一段时间,身边有许多人说读不懂这本书,他们很多还是专业技术人员,文化水平并不低。

我想,他们读不懂,应该是对“文化”这个词的含义理解得比较模糊造成的。“文化”这个词我们许多人看似很熟悉,但并未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侧重精神财富。”

而余秋雨老师在他的《何谓“文化”》一书中则说“文化是一种集体人格”。表述有异,本质相同,文化重在精神层面。

深入理解了“文化”一词,再去读《文化苦旅》,你就会深刻地理解余秋雨老师在书中表达的“苦”。这种“苦”,一方面促使你思考、奋发,另一方面也启迪你值得为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和自豪……

余秋雨老师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说他写文章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四字成语。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老师都教我们写作文要多用四字成语,这样文章才生动有文采。而读了余老师的文章,特别是《文化苦旅》,你会真切地体会到,四字成语并不是写出好文章的法宝。

都说此生无悔入华夏,建议大家都去读读《文化苦旅》。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