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维修o2o(田螺到家是什么?)

2024-03-30 12:42:27

田螺到家是专注互联网到家服务的高端品牌,2016年由IGD领投,2017年由丫丫菜鸟网络追加投资控股。总部位于上海,深耕长三角地区,覆盖全国的专业到家服务品牌。以其专业的供应链管理和交付验收点评系统为公司核心优势。旗下业务范围有:

田螺宅配:后精装拎包O2O服务开创者,提供系统高效的精装房交付后加载业务。产品囊括阳台处理、整屋定制、家居软装、生活电器、生活配饰等。产品均为自有品牌工厂自行研发生产或品牌总部集采。通过互联网优化订单分类及合并同类项,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极大的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高效的优化了全屋设计系统及交付验收系统,让业主一站式的享受高品质的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田螺清洗(专注到家清洗服务)、田螺保洁(互联网保洁开拓者)、田螺维修(O2O专业维修先行者)、田螺安装(专注家居家电类五星安装)等居家上门的专业服务。

前言:有这样一个行业,当你作为业内人士与他人聊起,2014年的时候对方会眉毛上挑,表情舒展:啊~~~有前途啊!而2015年时,对方会眼帘下垂,脸部略带凝重:哦......去年挺火!是的,这就是在一年之间被捧然后被摔的O2O行业。作为O2O行业的产品经理,也在这种沉浮中成长。

作为2岁有余的O2O行业产品经理,先后参与、主导了两个业务模块的产品设计及运营,包括3个APP端、1个轻应用端和1套后台。盘点一些经历,与行内的或是门口观望的小伙伴们共勉。当然,也或有偏颇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一、O2O产品经理的正确打开方式

先谈一些浅见。O2O产品从本质上也是连接,连接的是服务与用户,从产品角度出发,用C2C或B2C概括好像都不准确,“CPU”似乎更能定义这种多边化的服务体系:Customer(服务提供者)、Platform(产品平台)、User(服务消费者)。所以说O2O产品的切入口一定是成熟的线下业务,不论滴滴、河狸还是美团,他们没有生造业务,他们是打车、美甲、外卖这些线下业务的载体,他们的产品价值在于通过互联网成功疏导了线下业务的瓶颈。 所以,O2O行业的产品经理必须要了解业务,了解业务场景、了解价值链条涉及的角色,然后你才能定义目标用户和产品需求。

可是,不懂业务怎么办?泡!泡市场、泡用户、泡地推......好了,毁三观模式开启。

1、泡市场,目的是找到模式。(BTW,以往的互联网玩法大多是先圈用户,再想模式,但是O2O不行,模式没想清楚,盲目做规模,规模大了都是成本,此类案例比比皆是。)这个不就是市场调研么,分析行业报告、竞品数据、采访一下销售、市场、运营什么的。不!远远不够!尤其是作为一条全新产品线,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创业初期的构思阶段,你要做什么,怎么做,你的团队里没人知道,你必须让自己成为专家,至少是公司里最懂这个业务的专家。譬如我们当时做“维修”的产品,市面上已经有轻松家电、万能小哥等一批家电维修、养护类产品,那么我们的生存空间何在?我们收集来竞品的用户数量、单量、客单价,目的是透过这些运营数据看背后的门道,我们要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或者是自掏腰包体验他们的服务,以至于当轻松家电的小哥来我家服务时都觉得收200多块洗一个不用洗的抽油烟机都不好意思了。

2、泡用户,包括服务端的用户以及消费端的用户。因为公司整体业务是围绕社区服务,所以我们也泡小区,别人家的小区,观察小区周边的修家电、开锁、疏通等服务点,跟保安大叔聊天,跟五金店老板聊天,以至于撩汉技巧“被”提升,女汉子味儿也更浓了。因为我们的市场切入点是“订单来源”的差异化,保安大叔是其中重要环节,所以没事儿就得跑小区里去跟各种口音的大叔大哥们聊天,不要以为长着一张挺干净的脸人家就一定会怜香惜玉了,不,要获得好感你得卖得了萌,也得撒得了泼,就有一次是因为帮保安大叔跟物理取闹的业主“吵架”才获得信任的。而男生可能只需要发支烟就能搞定的。

3、泡地推。刚入行的心态是这样的,好歹是知名公司里体面的小白领,就算玩O2O也应该玩出点格调对吧,比如,地推这么low的事情咱是不是能尽量避免?不行!产品经理坐在办公室画原型、写文档、写报告、看数据不是不重要,但必要时刻需要给地推让路,不需要协作(如跟开发过需求、跟财务要预算等)的环节只能利用下班时间自个儿搞定了。因为是新业务,一切套路还没有形成,所以产品经理得兼顾市场运营,当然也是得益于公司的授权,我才有机会这样要求自己。好在是市场出身,小范围内操刀运营问题不大,所以地推从方案到统筹到执行都得跟进,当然靠我一人肯定不够的,如何调动资源干活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不展开。印象深刻的是第二次地推,恰逢年关,很多师傅都提前回乡了,因此地推日期得调整,师傅资源也短缺,当时是靠冒充物业管理人员,给各种小广告上的师傅打电话才找到的,然后面谈,其中有个师傅人特别好,但是手机不是智能机,我就让师傅用我的手机注册,然后一单一单跟着师傅上门服务,那是深圳最冷的冬天,只有4℃(内地的小伙伴别笑话)。跟着上门有什么好处呢——拿到第一手的最真实的用户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师傅过年后返深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并且告诉我,他换了一台智能手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改变世界”的快乐!

第一版产品是在1个月内完成的,包括用户端的APP和师傅用APP。当你了解了业务形态,在业务流程上的人和他们要干的事情就非常清楚了,用户预约的核心信息是啥?师傅接单的核心信息是啥?是抢单制还是派单制?是否仅限线上支付?维修项目的信息层级如何展现?通过各种泡,一切都有了答案。第一版产品很简单,核心目标是业务逻辑清晰明了,至于按钮放左放右、字体颜色、订单查看的便利性等等细枝末节我都没有过多纠结,快速决定,一切由市场验证。事实证明,用户最在意的是服务内涵,也就是“多边”的流转效率,否则,即便交互再炫酷,一个小时没人来解决他家被堵的马桶,产品必然落到被秒删的下场。

二、痛并快乐着

? 这么做产品可能也会有它的弊端,比如精力会被分散,我没有办法给出360度无死角的高保真原型,没有时间仔细评估每一条测试用例,没时间雕琢每一个交互页面,也没时间参加开发设计评审。所以,针对一些实现的细节,比如分支流程、交付进度就得花额外的时间去沟通、去处理。但是呢,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1、因为有了更全面的视野,你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管控会更有感觉。你会知道产品将来要去向哪里,会知道它要如何迎接不同的发展阶段,当产品迭代与运营迭代相互作用时,需求的收集与过滤效率更高也更精准,因为你的需求是聚焦的,所以反馈出来的数据也是聚焦的,对于产品的改进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2、因为合理的产品需求没有脱离业务实际,也有市场反馈,所以虽然开发、测试、设计们得不时地帮你查缺补漏擦屁股,但是大家会越做越了解业务,大家的反馈大多是正向的,会免去很多无意义的撕逼和质疑。

3、个人的能力会得到全面锻炼,知识面史无前例地扩充。不论是对外还是对内,你会从沟通对象、沟通目的调整中找到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包括如何调动资源,项目管理的能力,对目标的锁定以及分解、落地的能力,这一切,不仅可以成就自己,也会成就团队。

真的感谢这份作业,让我有机会回顾这段难忘的“创业”经历。前方是西藏开阔的天空及稀薄的空气,是我要走的路。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