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的由来的故事(冬至要吃饺子这个习俗)

2024-04-18 14:29:06

冬至要吃饺子这个习俗,其实从东汉末年就已经开始了。

在东汉末年有一个医生叫做张仲景,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他的医术十分的高超,被称之为医圣。但是那个时候到处都在打仗,百姓过得都很不好,瘟疫四起,老百姓都看不起病。其实张仲景当时是在长沙当官的,但是他看到这样的景象非常不忍心,就辞官回到家乡,想要帮助家乡的老百姓治病。

张仲景回乡的时候正好是冬天,他在回乡的途中在一条河边,看到了很多百姓,每个人都被饿得面黄肌瘦,而且好多人因为寒冷,耳朵都已经冻坏了。张仲景一回到家里就有很多人来求医,虽然有不少名人官员求医,但是他还是想着那些耳朵冻坏了的百姓。

所以他让他的土地就在附近的空地上支起了一个棚子,在这里架上了一个大锅,想要给这些穷人施药治疗冻伤。筹备了一段时间,终于在冬至这一天可以正式开始了,它给这些穷人赠送治疗冻疮的药汤。

药汤的煮法其实很简单,说是药其实更像是食补,首先把羊肉和辣椒以及一些驱寒的中药材都放在锅里煮,等到羊肉煮烂以后,就把药材和羊肉一起捞出来,切成肉碎。然后用面皮把肉碎包起来,捏成一个耳朵的样子,继续下锅煮熟以后就送给穷人吃。

这些人吃了以后就会感觉身上特别的暖和,耳朵也发热,冻伤慢慢的就好了。这种食物当时叫做饺耳,后来慢慢的就变成了饺子。大家都记得张仲景的恩情,但是后来张仲景年来以后去世了,后来每到冬至的时候,人们为了纪念他就会在这一天吃饺子。吃饺子以后就不会冻耳朵了。

冬至还是立冬吃饺子的由来的故事

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我国医学家张仲景,饺子原名为娇耳,张仲景曾用驱寒娇耳汤救治了很多被饥寒冻坏了耳朵的贫苦百姓,有冬至吃了饺子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有人说,吃水饺主要是希望往后的日子财源滚滚。饺子形状像元宝,有发财寓意,所以说,这吃水饺取得就是个希望发财的意思。也有人表示水饺又叫饺饵,吃水饺是为了祛病驱寒,在严冬里不冻耳朵。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冬至饮食文化: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气始于冬至”,冬至开始是养生保健的大好时机。适当进补温阳的食物如羊肉、糯米、大枣、桂圆、核桃仁等,但肉食不宜过多,整体饮食仍宜清淡,忌过肥腻和过咸的食品,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

冬至和立冬都吃饺子,但是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更为普遍,关于冬至吃饺子的传说有纪念医圣张仲景、纪念神医扁鹊,具体情节如下:

1、纪念医圣张仲景

在河南大地,冬至吃饺子与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冬季,很多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张仲景便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再切碎,用面皮包起来包成耳朵的样子,再用原汤将“耳朵”煮熟,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过。

2、纪念神医扁鹊

在华北地区,冬至吃饺子与神医扁鹊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冬季,天特别冷,很多人得了冻疮,耳朵冻烂,疼痛难忍。名医扁鹊用羊肉、辣椒及中草药剁烂为馅,用面皮包起来形状如耳,煮熟后分给大家吃,结果冻疮很快就被治好了。后来人们为了防治冻疮,每到冬至寒冷季节便纷纷包饺子,好吃又治病,一直沿袭至今。

冬至习俗简介

1、吃饺子:吃饺子是冬至节日中最有名的饮食风俗之一。传统的饺子里通常会放入猪肉、虾仁、香菇、葱姜等食材,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2、吃汤圆:汤圆是冬至节日中另一个著名的食品,通常由糯米粉制成,内馅则有红豆沙、芝麻糊等。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3、吃腊肉:在一些地区,人们也会在冬至这一天吃腊肉,一种用盐腌制的肉类食品。腊肉因为加盐腌制而能够长时间保存,也成为了冬季储存食品的重要选择。

4、酿酒:冬至酿酒主要是针对苏州地区,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都会在冬至这天晚上喝冬酿酒。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冬至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