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仁新能源(舞仁新能源)

2024-04-16 14:10:39

来源@视觉中国

文|美股研究社

如果选几家最具代表性的美股公司,作为对2021年美股行情的总结对象,FAAMG当仁不让。不过,在经历了Facebook改名Meta、特斯拉冲破万亿美元市值大关、英伟达因元宇宙暴涨等等事件之后,AAMMGTN七家公司或许更有指引未来行情的能力。

苹果、亚马逊、Meta、微软、谷歌、特斯拉、英伟达。毫无疑问,美股七大巨头正在以不同方式指出科技的未来走向。同时,一些关键问题也亟待解答。苹果的3万亿美元市值关卡能否迈过?特斯拉的增长神话靠什么?改名转型的Meta,又能否一帆风顺?展望2022年,巨头或许还有很多惊喜。

苹果:AR设备预示扩张

今年以来,苹果的股价上涨了约36%。作为对比,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今年上涨了22%,标准普尔500指数则上涨近27%。

就绝对值而言,苹果涨幅并不算亮眼。但考虑到截至发稿,苹果股价已高达2.94万亿美元,而且31倍PE并不算高估。作为超级巨头,苹果的稳定增长才是最值得投资者关注的点。

对苹果而言,无论是以iPhone为代表硬件三大件,还是软件服务和可穿戴设备,都展现出高基数下的强劲增长,以至于苹果最大的问题变成了产能无法满足需求。12月28日,瑞穗证券分析师YasuoNakane将第四季度iPhone产量预期从9500万部下调至9000万部,同比下降4%。

然而,瑞穗更加看好苹果明年的表现,预测苹果第一季度将生产5900万部iPhone,同比大增20%。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_一方面对iPhone14表达了积极意见,另一方面爆料苹果的AR设备将于明年发布,其地位可能类似于AppleWatch。不过,由于基数依然高企,FaceSet调查的分析师普遍认为明后两年,苹果的增长将大幅放缓。

库克认为苹果并不是在构建元宇宙,苹果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和自动化。种种迹象表明,2022年可能成为苹果开启下一轮扩张的一年。尽管这个节点可能至少在6月WWDC之后,但3万亿美元市值的大关或许会随销售业绩而突破。

亚马逊:云计算为基支撑业绩修复

2021年不是亚马逊的光辉之年,AWS宕机、工人控诉亚马逊压榨、飞涨的国际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为物流和网络进行的大规模投资、反垄断在这些因素之下,今年以来,亚马逊股价仅仅增长了3.9%。

其业绩有迹可循,三季度创出三年内最低营收增长率,还给出了同样增幅最低的Q4预期。不过,AWS依然以32%的云计算市场份额扛起大旗,JRResearch首席分析师和创始人JereOng表示:AWS的价值约占亚马逊股票价值的40%至45%。

尽管如此,低迷情绪已经在消退,摩根大通分析师DougAnmuth将亚马逊列为2022年顶级互联网股票之一。EvercoreISI分析师MarkMahaney也做出了同样的判断。高盛分析师EricSheridan说:度过艰难的2021年后,明年亚马逊股价将跑赢大盘。

除了AWS的强劲,亚马逊2020年以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被认为将于明年开始创造效益,而相应的支出将减少。所以,一方面其广告的增长策略在优化,另一方面电商可能会有新的惊喜。EricSheridan看高亚马逊目标价到4100美元,2022年约有20%的上涨空间。

Meta:VR背后的元宇宙大门

和亚马逊类似的,Meta在经历了半年的持续上涨后,自9月起陷入反垄断、苹果隐私新政、信息安全问题等一系列水逆之中。扎克伯格甚至被诸多外媒和用户称为2021年最大恶人。Meta今年最高涨幅原本超过40%,目前已回调到25.55%。

此外,Facebook应用家族还面临TikTok的竞争。追踪互联网流量的云基础设施公司Cloudflare刚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TikTok甚至取代了谷歌,成为年内全球访问量最大的互联网网站。

尽管如此,Facebook家族应用的地位依然是难以替代的。扎克伯格正致力于解决其最大的两个问题:缺乏ESG政策,以及与苹果隐私新政策相关的任何不确定性。

而站在元宇宙的角度,Meta的确定性显得好一些。刚刚过去的圣诞节,Oculus激活设备的应用成为APPStore排行榜第一名,Quest销量已破千万台,而明年还有一款高端新品待发布。EvercoreISI分析师MarkMahaney表示:更温和、更谨慎的立场下这将进一步解开元宇宙的神秘面纱。中泰证券指出,在苹果加入战局之前,MetaVR有望独霸天下。

微软:业务云化更上一层楼

长期跟踪巨头的Wedbush分析师DanIves认为,明年至少有两家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的公司。一家是苹果,另一家就是微软。而微软今年才突破2万亿美元市值大关。年初至今,微软股价总计涨幅达55.02%,并且近乎是一路上行。

于微软而言,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企服业务无疑是其未来增长的动力——在此之前,微软的MicrosoftOffice和操作系统业务显然已经是近乎无法逾越的护城河。而在云计算时代,当前的业绩增长表明其转型是成功的。截至今年Q3,Azure云计算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增速达到或超过50%。

摩根士丹利发布研报表示,给予微软跑赢大盘的评级,目标价364美元。并将微软列为2022年软件行业的首选。分析师KeithWeiss特地提到了在总营收中占据12%左右比例的数据平台解决方案,认为围绕着Azure、SQL等平台,微软数据库方面的潜力被低估了。Cowen分析师J.DerrickWood表示:在固定汇率基础上,微软Azure云平台的年增长率将至少达到45%,这将是近年来的最高增长水平。

谷歌:年度大涨之后能否再次起舞

谷歌,2021年收获最大的巨头之一。截至发稿,其母公司Alphabet股价年内涨幅高达67.35%,这是万亿巨头中最高水平的增长,并且是2009年以来表现最好的年份,堪称大象起舞。其当前市值约1.95万亿美元,曾在11月短暂超越2万亿美元,成为苹果和微软后第三家市值超2万亿美元的公司。

谷歌绝大多数营收来自旗下各产品的广告业务,而其业绩的回升十分显著。仅第三季度就实现了同比41%的营收涨幅和68%的净利润涨幅。对市场而言,云计算45%的增长也是一大亮点,表明在亚马逊和微软的主导下,谷歌的成长韧性十足。创新业务亏损也在缩窄。

花旗分析师表示:尽管谷歌有受到IOS14的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谷歌仍然是我们数字广告的首选。不过,他也认为谷歌2022年上半年会受到监管和商店佣金费率的挑战。

Argus的分析师认为:Alphabet从2020年第二季度广告业务的低迷中恢复过来,这很了不起。我们看到未来几个季度的持续势头,电子商务和数字广告已经随着经济复苏而蓬勃发展。

对于2022年的谷歌,投资者可能更应当关注**的发展如何影响广告投放,以及云计算的扩张程度。

特斯拉:交付、产能和时间赛跑

马斯克在2021年登上了74次微博热搜,相比之下,特斯拉在二级市场的热度也不落下风。在马斯克开启连续两个月的减持计划后,截至发稿,特斯拉今年依旧保持了53.92%的涨幅。

然而在10月之前,这个数字还不到10%。也正是期间的一波冲刺,特斯拉突破了万亿美元市值关卡。

不过,相对于马斯克的炒作,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地位无疑才是核心。最近一个季度,Rivian、Lucid等新势力接连上市,号称能够威胁到特斯拉的地位。但最终结果证明,它们的上市只是让市场再一次确认了特斯拉的支配地位。对特斯拉而言,主要的问题在于交付与产能,比如Cybertruck的难产让市场对Rivian给予厚望。

2022年或许能扭转一些认知。已经透露的信息是,特斯拉柏林工厂将在明年开工,但核心依然在中国。上海工厂扩产将成为特斯拉的重点,而马斯克也将亲自前往。

Wedbush分析师DanielIves估计,关于特斯拉的整体牛市论点的关键仍然是中国,到2022年,中国将占到特斯拉交付量的40%。未来12个月,特斯拉的股价可能上涨近30%,他说。

ArgusResearch研究公司也看好特斯拉,并将特斯拉的目标股价从1010美元上调至1313美元,重申了买入评级。ArgusResearch依然将特斯拉视为电动车行业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英伟达:游戏市场显现变数

没有人能否认英伟达在作为GPU领导者,并有一系列配套的引擎、开发套件的情况下,对元宇宙可能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正是在这种思潮的指引下,今年以来英伟达股价大涨了130.01%,而这还是经过一轮回调后的数据。目前,其市值依然居于7500亿美元的高位,并被视为万亿俱乐部下一个成员。

市场上几乎不存在看空英伟达的分析师,但这并不表示英伟达没有烦恼。对于收购ARM遇阻事件,WedbushSecurities分析师马特·布赖森称:我们已经说过一段时间了,这笔交易不太可能获得批准。我们也相信,投资界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同样的看法。

而对于英伟达GPU基本盘,英特尔正成为上攻者。英特尔将在第一季度进入游戏GPU市场——显然,它不可能直接冲击英伟达或者AMD,然而,英特尔的加入将会极大地改变供求状况。

AMD和英特尔的市场份额都很低,所以它们的增长会是市场更看好的动态。作为领导者,即使失去很小的份额,投资者依然会认为英伟达受到了一些威胁,市场信心将受到影响。MillerTabak首席股票策略师MattMaley在CNBC节目中表示,英伟达相对大盘明显超买和高估。

尽管如此,来自自动驾驶、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先进领域的采购者依然无法绕开英伟达的支配地位。英伟达的高估更多是来自元宇宙炒作和游戏市场潜在的消费者抵触,其基本面增长动能依然强劲。奥本海默公司分析师谢弗将目标股价大幅上调至350美元。Susquehanna的克里斯托弗罗兰则上调至360美元。

总结

虽然几大巨头在市场上呈现出不同的光景,但显而易见的,比起所谓潜力巨大的成长股,巨头既能保证自己基本盘的稳定,又有更多的余力探索未来的增长曲线。对比之下,2020年暴涨五倍的ZOOM今年跌近45%,去年吃上**红利股价飙升430%的Peloton,今年一度蒸发了75%的市值。

自**以来,七大巨头用业绩证明了穿越周期的潜力,占据标普500指数27%份额的它们,在风云变幻的市场里,可能依旧是最有确定性的核心资产。虽然美联储加息依然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然而在靴子落地之前,或许没有人想要提前离场。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提起新能源 汽车 ,蔚来的李斌,理想的李想,小鹏的何小鹏,这三个人总是同时出现,人称“新势力三杰”。

为了便于茶余饭后侃侃而谈,许多人更乐意称之为“新势力三傻”。何小鹏则在微博上自嘲,说他们是“三个苦逼”。

虽然同为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翘楚,但三人性情却大不相同,给世人的印象也天差地别。

李想是“产品暴君”,虽千万人我只信乔布斯为理念;李斌是体验神教教主,时刻准备飞蛾扑火,以身殉教;小鹏则是钢丝上跳舞的少年,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论是李想的产品派,李斌的体验派,还是小鹏的战略派,这三位 汽车 领域的颠覆者,他们拥有的独特的个人禀赋,形成他们风格迥异的创业认知,这些认知为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护城河优势,也把他们抛在了不一样的挑战当中。

01

李想是有名的“产品暴君”。

他会当着团队的面,把一个工程样件用力摔到地上,并用脚踩碎,然后破口大骂,“哪个傻子设计的,又厚又大,完全没有设计感”。

这样的例子在理想 汽车 内部无处不在,每次议题只要深入到产品层面,李想便会化身“产品暴君”,死磕产品细节,严守用户体验,不留任何情面地挑战任何人。

只专注于自己想要的产品标准,哪怕是公司面临生存危机,他依然坚定着自己对产品的严苛要求。

他曾说,“很长时间苹果就靠iPhone一款爆品,理想ONE为什么不能是?”

按照他的要求,不光理想ONE,之后的每款车型都要成为爆品。为此,他在新车交付还不到一个月时,还要对车进行大改,要求取消双扶手。

要知道,这和互联网产品可不一样,不是改改后台的代码就可以,这个看似小小的修改,意味着一系列巨额成本,和交付周期的延迟。但他的理由很简单,不安全。

李想的商业逻辑是,爆品是绝对胜败的关键,它有着无可比拟的势能。例如乔布斯的iPhone、张小龙的微信,张一鸣的抖音,都是如此。

汽车 领域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五菱宏光MINIEV、特斯拉Model Y等,也是如此。

这种孤注一掷,颇有些不成功便成仁的偏执,这也会让资本敬而远之。

在2019年新能源 汽车 最艰难的背景下,李想执拗地选择了市面上不曾用的“纯电+增程”技术,让理想 汽车 的融资难题雪上加霜。

因为对产品的严格要求,理想 ONE 比蔚来、小鹏晚了 1 年多交付。好在他打造出来的产品并没有辜负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爆品。

2021年12月,理想ONE月销量增长至14087辆,全年交付90491辆,稳居中国中大型SUV销冠。同时,理想 汽车 也是新势力中唯一单一车型月销量过万的车企。

李斌则以用户体验为矛,建立了“体验神教”。这种特性,一位蔚来车主描述得恰如其分:在蔚来买的不只是车,还有生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21年11月22日,在哈尔滨一家高档酒店的宴会厅里,一位东北大哥站在舞台上放声歌唱:

斌哥啊,想你了,蔚来让你弄得挺好的;斌哥啊,开心吧,美股已经快到700亿了;斌哥啊,别走了,冰城相聚一次不容易啊。

当时坐在第一排的李斌感动得不行,拿着半杯白酒就走上了台,当着现场一百多人的面一饮而尽。

一个蔚来车主曾说,在参加一次长沙见面会时,李斌一个人在小饭馆和他们吃饭,几乎能叫上每个用户的名字,有问题还可以微信找他。

类似这样的举动也让李斌受到了大量车主的追捧,甚至在李斌处于危难之时,车主们纷纷挺身而出。

比如去年8月份,著名餐饮人林文钦驾驶蔚来ES8,在启用自动驾驶功能时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再次把蔚来推到了风口浪尖。

事件和相关消息传出后,蔚来股价大跌,跌幅累计超过10%。而这时,在事件暂无定论之前,部分蔚来车主主动跳出来,为蔚来站台,还发起了一则联合了500名蔚来车主的声明。

声明中称,蔚来车主清楚的知悉蔚来的NP/NOP是驾驶辅助系统,也知道车主在驾驶中要时刻保持驾驶注意力,并呼吁媒体在报道事件前查清事实,保持严谨。

虽然结果是帮倒忙,但这足以见得李斌在蔚来车主心中的地位。

为了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和服务,蔚来通过直营模式、NIO House、用户社群、蔚来APP、“车电分离”等产品,构建了体验神教的基础设施。

钱堆出来好的体验,会带来良好的口碑,但另一方面,做品牌、做服务、建换电站,意味着烧钱速度也最快。

于是你可以看到李斌和他的蔚来 汽车 一次又一次深陷泥潭,因为 汽车 行业对于资本而言,是个无底洞,再多的钱也经不住烧。而李斌烧钱,似乎从来不眨眼。

他更像一个精神领袖,他从体验切入,一手创建了拜上帝教。早期看起来蔚来是剑走偏锋,谁会相信用体验可以颠覆一个 汽车 产业,简直是痴人说梦,但他这个痴人还真做到了。

不疯魔不成活,他的信,真让他变成了拜蔚来教的神父;为了这个 汽车 梦,他也像个教主一样,有一种近乎殉道的精神,无数次让自己和企业身处险境,命悬一线。

如果说李想有点太暴躁,李斌有点太迷醉,那么何小鹏则是那个人间清醒。

02

何小鹏是另一种拥有独特禀赋的创业者,一方面他稳健理性,每一步都在计划之中,没有王炸的牌,他轻易不上牌桌;另一方面,他热衷冒险,只要生命没有威胁,他都要纵身一试,但对这些风险,他更擅长步步为营,一切尽在掌控中。

去过何小鹏的办公室的人都有一种错觉,以为误入了八十年代江南皮革厂厂长的办公室。

左上方摆着一套深棕色中式柜台,入口处是一张黑色沙发,以及一张大型会议桌。环境稳重低调,跟何小鹏气质相似。

但这个外表乏味、谨小慎微的人,却又不止于此。

何小鹏在湖北黄石长大,家境平常,父母都是普通职员。何小鹏最初创业的动机很简单,就是想挣钱。

在大学里,他靠着帮同学组装电脑,赚了不少的钱。早早接触互联网,为他日后创建UC奠定了基础。

2014年,UC被阿里巴巴以43.5亿美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何小鹏一夜成为百亿富翁。

怀揣着上百亿股票和现金,他做了一名世俗眼中的富翁应该做的事情:

高消费,他一口气给家人买了几套很好的房子;酒精,给自己买了一些上了年份的白酒;享乐,花了几千万买了一艘游艇。

然而,就像花束盛放得最美丽的时候,恰恰也是它开始凋零的时刻。何小鹏的新鲜感很快就过去了。

几个月后,他谈起了自己的中年焦虑。感觉自己的梦想已经到这了,战斗的激情没有了,下一步该如何走?不知道方向,也没有方向。

那段时间,他总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脸色凝重,时常感到痛苦、空虚、彷徨。

何小鹏的老友,UC期间的创业伙伴黄荣海曾说过:何小鹏内心有一团火,那是别人不容易看见的激情和渴望。

当他看到了马斯克的特斯拉,心中的那团火又燃了起来。

早在2013年,何小鹏就有了做 汽车 的想法。作为互联网圈的顶尖产品经理,他当时的想法是,智能 汽车 的风可能吹来了。急不可耐,他马上投资了当时还叫“橙行智动”的小鹏 汽车 。

只不过在小鹏 汽车 起步的阶段,他还在阿里担任高管,更多的是幕后指点,主要扮演创业导师的角色。

没有人知道当时何小鹏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是没过多久,他就亲自下场了。

对于他这种置身事外的身份,可以说不足为怪,因为造车是一个未知的,极其险恶的,比互联网行业复杂十倍以上的赛道,包括贾跃亭等知名企业家都深陷于 汽车 创业的泥潭之中。

在阿里,他提议造车的想法还没到马云面前就被拍死了,雷军也曾劝他不要造车,说互联网人造车是九死一生。

现在看来,可能是他儿子踢了他一脚。

2017年初,何小鹏的儿子出生,一哥们他打了一个电话。何小鹏以为对方是来恭喜他,没想到对方说的是:智能 汽车 的赛道已经打开,如果你再不出来做,过两年窗口就要关闭了。

何小鹏放下电话,看了看儿子天真的脸,想到儿子以后问他爸爸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想到总不能父亲下岗在家吧?

撂下电话,他决定 all in 造车。

2017年的8月22日,何小鹏从阿里离职。7天后,他便全职上岗小鹏 汽车 。

当天,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创业一轮回,苦辣酸甜咸,归来仍是少年。

于是,3年前他投资小鹏 汽车 的线索似乎清晰了起来,看似殊死一搏,但也可以理解是有备而来。

首先,他主导投资的小鹏 汽车 经过三年的发展,在各方面已经初具模型,在2016年就基于一辆雷克萨斯研发出了“小鹏 汽车 BETA 版”。

然后,他在圈子里的人脉足以让他在早期不缺钱,小鹏 汽车 投资方有何小鹏的老东家阿里,以及纪源资本、经纬、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五源、顺为等,其中大部分投资人都是何小鹏的老朋友。

03

主导小鹏 汽车 后,何小鹏的策略也和蔚来、理想大相径庭。

理想的李想憋着劲要放大招,要造出一辆行走的iphone。蔚来的李斌则对体验情有独钟,女王座驾、NIO互动机器人,他这是要给房子一个安轮子。

小鹏则是极致性价比的信徒,更长的续航,更大的屏幕,更大的空间,还要更便宜。

但造车和造一个牙刷,一个水杯不同,这是个大资本的赌注,这就注定了你要为你的爱付出更大的代价。

李想为了心目中的爆款,前期投入了巨额的成本、时间和金钱,在19年新能源 汽车 补贴大缩水的背景下,命悬一线。

蔚来为了给用户营造上帝般的体验,各种高端线下活动,高尔夫、演唱会哐哐烧钱,同样在19年,蔚来一度住进了ICU。

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小鹏,步步为营的大众策略,虽然日子也不好过,但是不要忘了,人家是有家底的,他曾自掏腰包投资小鹏1亿美元。

小鹏不只在后路上稳,而且在营销策略上也很稳。

比如连销售体系,他为了保险起见,也是一半直营、一半加盟。不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通过加盟来减轻资金的压力。

何小鹏在战术上也如出一辙。早期的自动泊车功能,不仅与用户之间没有任何视觉、语音的交互,也没有安全提醒,且泊车的过程中存在噪音。

在小鹏的力推下,小鹏第一款车G3,从感知定位到规划控制,都是自主研发。改进后的自动泊车,可以识别车位线,多角度泊车,还能用语音控制。

可以说,小鹏 汽车 的自动泊车几乎超过了同期所有同类功能的 汽车 。而这些功能,成了小鹏车主最爱炫耀的谈资。

此后小鹏P7发布,对标 Model 3,要求操控性、舒适性、噪音、续航等各方面都在比 Model 3 强。

在自动驾驶方面,小鹏要把核心技术抓在自己手里。

那个时候,蔚来、理想都在用供应商的视觉感知方案,而小鹏则提前了2年启动了全栈自研。除此之外,小鹏也在做三电方面的设计和研发。

用何小鹏的话来说就是,对智能电动车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技术,都要抓在自己手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领先优势。

何小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如果你不是自研的,找供应商,你把供应商培养了,供应商就跟所有人合作。所有人就会跟你下一个产品同一起跑线。”

于是你可以看到,一路走来,相较于蔚来和理想,小鹏不是估值最高的,也不是最受瞩目的,但他几乎没走什么弯路,没出现过大的危机。想想,一个方方面面都罕见出错的人,是多么恐怖的存在。

04

当然稳健的小鹏其实也在过程中吃过亏。

在2019年,小鹏 汽车 发布了2020款G3车型。这款新车相较于老款,不仅续航里程大幅提升,自动驾驶也有了升级,更重要的是,价格与2019款几乎没有差别。大力推广加配不加价。

何小鹏想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是这却得罪了G3的老客户。

一些购买小鹏 汽车 的老车主认为,小鹏 汽车 隐瞒了即将发布新车的事实,让他们以差不多的价格,购买了续航和功能都不如老款G3。

后来,一些车主甚至集结到小鹏的销售门店,拉起了横幅,称小鹏 “欺诈销售”、要求升级新款或退车。

何小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自己做了更好的产品,却背负了骂名?

这可能是小鹏对 汽车 这种重资产商品,应该如何看待用户价值,与互联网的不同,最深的一次反思。

于是不久后,他给全员工发了一封内部信,最重要的一句话是:“All in 销服(销售服务)”

从来不犯错,犯错就改,这就是小鹏的人生算法底色。

李想在面对和用户的冲突时,则激进得很。

比如为了保证用户体验,取消了新款理想ONE的双扶手,遭到了车主的抵制,甚至是退单,但李想依旧坚持自己的决定,绝对不改,甚至说,"丢掉了订单”我认。

小鹏讲究原则,也讲究底线,被用户误解可以要反思,要知错就改,但是被竞争对手误解,甚至“叫嚣”,不管你是谁,那绝对就要硬刚到底了。

2018年,小鹏在硅谷挖走了特斯拉的 5 个工程师,其中一位离职前私自备份了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的源代码,被特斯拉起诉。

尽管后来法院判决,“没有迹象表明任何特斯拉的源代码、商业机密或受保护的机密信息被传输到了小鹏公司。” 特斯拉也主动撤销了诉讼。

但马斯克还是在社交媒体含沙射影,大意是说小鹏是偷盗者。

那是何小鹏创业以来最愤怒的一次。他让公关部拟一份回应,但看到文邹邹的回应词后,他更加生气了,说,“别人骂你,你这么客气干嘛。”

小鹏马上在朋友圈回怼:西边某人一直用pigu发声。

这大概是有记录的唯一一次小鹏公开愤怒的故事。更多的时候小鹏都是城府极深,情绪很稳,喜怒不形于色。有一次记者问小鹏如何评价雷军、李斌和李想,小鹏想了一想说:不好说。

你会发现小鹏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人,他激进同时又稳重,他外向同时又内敛,他低调同时也不失攻击性。

他所有的特质,无论是商业战场的策略,还是产品战术的打法,甚至是处事的智慧,都展现出“稳”的一面。

05

何小鹏的老友黄荣海形容何小鹏最大的特征是:擅长总结,不断地变化。

何小鹏习惯总结事情的本质,然后不断迭代。读大学时,最流行的 游戏 是红色警戒,整层楼的宿舍里的都想找何小鹏单挑,但就是没有一个人赢过。

因为别人是在玩 游戏 ,他是在找规律。

何小鹏是软件工程师出身,锻炼了他理性思考偏好,他连时间都是以“分”为单位计算。

每天7点上班,12点睡觉,周而复始,从不改变;甚至对助理的出行安排规划都是精确到每分钟。

新势力三杰各有禀赋,各有所好,各成一派,“三傻”简直是车主们对他们的爱称。

可以说他们拥有的独特的个人禀赋,形成他们风格迥异的创业认知,这些认知为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护城河优势,当然也把他们抛在了不一样的挑战当中,相信未来也会造就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

所以你听起来小鹏的牌里就没有冒险,但是恰恰相反,他最擅长的就是冒险。

1999年,临近毕业的一天,导师带着何小鹏一帮学生出去找工作,一共有三家企业,其中有两家是国企,还有一家是当时还在创业阶段的亚信 科技 。

导师说,你们想去哪个企业面试就在哪儿下车,车子首先开到了亚信,4个人同时下了车。

导师又说:“你们想清楚啊。下一家是国企”,结果有两个又回车上了。

何小鹏头也没回,进入了亚信。他这种行事方式,也是他对冒险的一个注解。他在意的是一个战场,这个战场能为他未来的创业系统赋予一个初始值,让他有充分的发挥空间。等拥有这个创业的出厂操作系统之后,他的创业蓝图就自然展开了。

五年后,他离开亚信,参与了UC的创建。

何小鹏,你说他稳健,但他却又热衷于冒险。这种对风险的理解,也可以在一个小故事中能看出端倪:

何小鹏的儿子两岁时特别调皮,对高压锅充满了好奇心,小手总是想去摸一下。正常大人肯定会制止。

何小鹏却不,他抓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让儿子摸了一下,结果儿子被烫哭了,从此再也不敢去摸高压锅了。

何小鹏曾在采访中说:只要生命 健康 不被严重威胁,孩子们就可以去冒险 探索 一些事情。

这可能也是他给自己的人生信条。只要生命 健康 不被严重威胁,就应该可以冒险去 探索 所有你想做的事。

作为第一批新能源 汽车 的先锋创业者,他们三个都在以命犯险,不惜大赌大得,他们都是有独特禀赋的创业者,但每个人的禀赋又各不相同。

不论是李想的产品派,李斌的体验派,还是小鹏的战略派,这三位 汽车 领域的颠覆者,他们拥有的独特的个人禀赋,形成他们风格迥异的创业认知,这些认知为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护城河优势,当然也把他们抛在了不一样的挑战当中,相信未来也会造就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

结局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清晰的看到,在全球新能源 汽车 领域,这几位80后的产品偏执狂们,让中国稳稳拥有了新能源 汽车 领域一较高下的入场券,让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有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

1《何小鹏:何来小鹏》,界面新闻

2《何小鹏:“空中的梦想家”落地造车始末》,棱镜

3《独家专访何小鹏:我为何转身 all in 新造车》,极客公园

4《小鹏向上,何小鹏向前》,晚点LatePost

5《何小鹏:互联网造车,不会有百团大战》,人物

6《李想的理想:好产品不需要刷存在感》, 晚点LatePost

7《李想,爆品猎手》,36氪

8《“产品暴君”李想》,钛媒体

9《信仰、教义和狂欢:蔚来卖的是车吗?》,远川研究所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