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氢新能源(氢能产业或于2025年迎拐点)

2024-04-16 16:56:24

作为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又有望在汽车上推广应用,近年来,氢能产业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热度居高不下。10月15日,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再次迎来积极信号,工信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438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提到,工信部高度重视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下一步,将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报批发布工作,明确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从这则消息来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有望尽快迎来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

来源:工信部

事实上,我国氢能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中央及地方支持政策密集出台。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统计,截止今年6月,全国范围内省及直辖市级的氢能产业规划超过?10?个,地级市及区县级的氢能专项规划超过?30?个,包括广东、江苏、山东、安徽、四川等在内的众多省市都推出了相应的推广补贴政策,各地方政府纷纷设立加氢站建设目标,并从产业产值、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固定式发电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

不过,从全产业链角度而言,我国氢能产业仍处在发展初期,产业链中许多方面还面临着一些瓶颈有待突破。

氢原料成本较高

目前,我国氢燃料汽车应用已在部分地区实现了小规模化运营,且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截至今年8月,我国已有43家氢燃料电池车企的相关车型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其中,中通客车、上海申龙客车、东风汽车集团在目录车型数量中排名前三。

10月15日,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彭锋在2020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上说,“中通客车在燃料电池方面整体运行效果不错,随着氢燃料电堆的技术在前进,今年12米的车只要4公斤氢燃料就可以达到一百公里,如果燃料氢价格下降到20元/公斤,氢燃料汽车将会比柴油车要便宜。如果氢燃料汽车大规模推广之后整个产业链条把成本降下来,那么燃料电池汽车率先在公交车方面推广会比较快。”在彭锋看来,氢原料的购置成本目前太高,大约80元/公斤,这是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于供应链的成本考量,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兵兵亦有共鸣,他认为,燃料电池分成三大分系统,电堆、辅助系统、以及储氢系统。到今年年底,我国燃料电池里面的材料有能力实现量产和国产化,但在储氢方面,碳纤维生产企业仍然较少,目前碳纤维主要依靠进口。此外,高压的阀件国产化还没有突破,导致价格极高。氢能发展如果要迎来拐点,燃料电池相关材料的国产化是关键。

发展氢能要置于“无碳绿氢”的目标下

“氢能的生态是一个氢供应链,包含制、储、加三个部分,应用链主要是交通的应用链。从目前来看,应用链已经走在了前面,短板是氢的供应链。关于制氢,最根本的标准一定是要减少碳排放。”?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德权说。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德权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众所周知,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能源。从产业链方面来看,制氢是源头,氢气需要人为后期制备。目前行业中公认有两种制氢方式,一种是化石能源(煤和天然气)制氢,一种是电解水制氢。在化石能源制氢中,煤制氢目前应用占比超过其他制氢方式,在当前我国煤化工行业较为成熟的背景下,煤制氢产量大且分布范围广。不过,煤制氢过程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需要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设备加以控制。而电解水制氢过程不存在碳排放,工艺简单,但成本较高。从环保角度来说,电解水制氢更适用于长期发展。

在制氢方面,行业内已有“灰氢不可取、蓝氢方可用、废氢可回收、绿氢是方向”的制氢技术路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也表示,发展氢能必须要置于实现2030年二氧化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这两大目标下,绝不能为生产氢气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氢能发展方向必须是无碳绿氢。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在李毅中看来,尽管当前相关省市、企业和机构对氢能产业热情高涨,但总体来看,国内对氢能的研究仍然不够,他呼吁产业界关注破解制氢的氢源问题。李毅中认为,关于氢源制氢要有合理务实规划设计和标准,要明确方向防止盲目性;其次要抓紧建设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研发攻关,此外还要开展工业含氢尾气中氢的回收、提纯和利用。

2025年或是氢能产业拐点?引导性政策成关键

尽管国内外在氢能领域的发展还在探索中,但未来氢能产业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目前,荷兰、德国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颁布了氢能发展路线图,我国也已在多项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要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出台频率也更加密集。今年9月,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中也表明,要利用4年时间来打造国内氢能产业链,让整个产业链趋于完整,具备一定的后续发展的基础。

“我们认为我国氢能产业在2025年之前都处于产业的初级阶段,一些技术,产业的积累要在这一阶段做准备。”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银广表示,2025年之前将是氢能产业的起步期,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府层面来引导,氢能应用主要以示范应用为主,相关技术和产品将在这一阶段逐渐成熟,产业链趋于完整,而整个氢能产业的拐点将在2025年左右。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银广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也认为,2025年氢能产业发展将迎来最好时机,到那时,预计风电、光电成本都会降到0.25元到0.3元之间,国内的液氢的生产及运输,在实现民营化之后,也将实现成本下降。

中国氢能联盟此前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19年版)》显示,到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目标要达到10万辆,而现有数据显示,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仅有6000多辆,从这一数据来看,未来四年,我国氢燃料汽车保有量还有9万余辆的缺口。

“我国正在出台一系列的产业政策,试图把一些限制性的、制约性的政策破除掉。另外,氢能发展还要增加一些引导性的政策,能够长期具有有效性,而不仅仅适用于在示范期和示范城市范围内。”?张银广认为,氢能产业发展壮大需要探索出一条可以商业化运营的模式,如引入社会化资本,让有可行性的商业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氢能产业规模有望快速扩大。

他预计,国内氢能产业的高速发展期是2025-2035年,届时,氢能将实现商业化的应用推广,从交通领域向其他领域延伸。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是憧憬还是高估,氢燃料头顶三把火

近日,工信部集中公示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38批)和《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二十一批);

图1?工信部公告

其中,在338批《公告》显示,申报本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共有104户企业的276个型号,其中纯电动产品共88户企业218个型号、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共9户企业12个型号、燃料电池产品共23户企业46个型号。

具体来说,46款FCEV产品的生产企业有:奇瑞万达贵州客车、广汽乘用车、成都航天万欣科技、中植一客成都、中国重汽、宇通客车、一汽客车(大连)、上海万象汽车、厦门金龙、广州环卫机械、成都客车、成都大运汽车、安徽华菱汽车、上汽依维柯红岩、上汽大通、上海申龙客车、厦门金旅、飞驰汽车、东莞中汽宏远汽车、金龙联合汽车(苏州)、北汽福田汽车、南京金龙客车、东风汽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首次登榜新车企也比较多,像上汽依维柯红岩、广汽新能源、成都航天万欣、奇瑞万达贵州客车等车企都是首次有氢能车型申报。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申报目录中,广汽新能源有一款燃料电池乘用车申报。

表1?: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列表

而从燃料电池车型来看,有22款客车是申报第338批公告中燃料电池产品类最多的车型,占比47.8%,包括了1款燃料电池客车、12款燃料电池城市客车、6款燃料电池低入口城市客车和3款燃料电池客车底盘等类型。

而从燃料电池生产厂家来看,从燃料电池生产厂家来看,除了有2款车型未标注燃料电池供应商,44款产品中共有20家燃料电池系统企业配套上榜。其中,亿华通(包含成都亿华通)共配套5款,位居第一;海卓动力(青岛)4款,位居第二;广东鸿力氢动、武汉泰歌、上海重塑、深圳氢蓝时代各配套3款,并列第三;其余佛山清极、大洋电机、爱德曼、雄川氢能科技、上海杰宁、上海捷氢各配套2款;东方电气、安徽康诺、厦门耐克森、潍柴动力、武汉雄韬氢雄、上燃动力、风氢扬、洺源科技各配套1款。

氢云链发现,在此次申报的车型当中,重中重卡车型的增多是最大的亮点。据统计,共有成都大运等16款车企生产的燃料电池牵引汽车、燃料电池自卸汽车、燃料电池半挂牵引车、燃料电池载货汽车底盘等类型,占整个申报车型比例达到43.78%。本批次公告中,燃料电池中重卡车型明显偏多,反映行业对燃料电池中重卡应用趋势的看好。

而在《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二十一批)中。共计列入291款新能源车型。

1、从产品类型看:乘用车5款;商用车286款;

2、从动力类型看:纯电动230款;插电式混合动力16款(含乘用车5款,商用车11款);燃料电池7款。

表2?:免车船税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列表

具体来说,本次燃料电池汽车共有24家45款产品上榜,上榜的燃料电池商用车种类分别为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燃料电池扫路车、燃料电池自卸车垃圾车、燃料电池保温车、燃料电池冷藏车、燃料电池半挂牵引车、燃料电池扫地车等7种类型,其中,22款燃料电池客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即便氢燃料汽车还没成趋势,但氢燃料的发展依旧被认定为新能源行业最为关键的突破点。

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和布局氢能,全世界似乎有着统一的观点,作为高效的二次能源,氢能具备了来源广泛、燃烧热值高、清洁无污染、利用形式多、可储能的优点。在已知范畴中,氢燃烧的热值居燃料之冠,为液化石油气的2.5倍,为汽油的3倍;无色、无味、无毒的它,通过水电解,可循环使用。

在全国各国老生常谈的能源问题面前,氢能是一剂万能的良方,它的存在几乎解决了一切现存的能源危机。

如果不查历史或许都不知道,早在1962年的美国(肯尼迪总统时期),“务必要开发出以氢为动力的燃料电池车”便是当时总统下派给通用汽车的指示;而日本,这个小小的岛国立志要成为“专注于打造一个氢能源国家”并计划在六年时间之内大幅度普及氢能源汽车,如今已有近5,000辆氢燃料电池车型在日本正常行驶。

可这些小规模的成就并没有带动全行业的深入,氢燃料电池车型近乎成为了还在起步阶段的实验项目,无论是欧美亦或者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依旧面临着尴尬的瓶颈。

是瓶颈还是难产

“不止是汽车行业,整个能源产业和投资界都看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前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是这样表示的。

的确,被视为“可以解决一切现存的能源危机”的氢能源一直以“救世主”的形象稳定的出现在一些大会及论坛,它总是被侃侃而谈,却在实际行动上缓步前进;“它是人类最美好的憧憬,只是时机未到”,行业专家们这样安慰到。

或许连科学家们也很难判断,氢燃料电池的最佳时机是在何时,我们必将做好准备去迎接一段漫长的时光。

8月10日,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这家主业为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公司一举成为“氢能第一股”,引起行业热议。

作为国内较早从事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开发与氢能基础设施运营的公司,亿华通曾在2016年就挂牌新三板,而今又转战科创板,不仅其市值在8月10日交易日首日市值飙升至142亿元(开盘价高达260元/股,大涨239%),此举动还被行业专家分析为,“氢燃料电池行业或将迎来再一次的突破。”

就在亿华通登科创板后一天,被称为“氢能测试第一股”的合肥科威尔也通过证监会科创板IPO注册,预计在9月中旬科创板上市交易;到了8月25日,上汽集团旗下的氢燃料电池子公司捷氢科技也宣布,或将在2022年登陆科创板。

8月氢燃料电池行业喜讯连连。

即便国内氢燃料电池车型产销数据有些不忍直视(今年1-6月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0辆和403辆,同比分别下降66.5%和63.4%),但行业专家还是给出了美好的预测,“预计中国燃料汽车销量2020年将达到五千辆,2025年达5万辆,2030年达100万辆。”

一月内连续三家爆出好消息,颇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架势,现在的我们的确正需要一些正面且积极的能量。加氢站的布局也在紧锣密鼓中,截止目前,国内已建成47座加氢站,在建38座,预计2020年底将建成100座,2025年将建成300座,2030年将建成1500座。

但比起日益增长的充电桩布局,加氢站的布局实在龟速,究其原因不仅是市场需求和销量的不给力,更为重要的是,加氢站成本以及氢气供应的问题。早在今年4月,戴姆勒便宣布终止旗下唯一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奔驰GLCF-Cell的开发,给出的理由是开发成本过高。

即便4月23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过《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通知》,通知中提到,“取消对消费者给予购置补贴的方式支持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调整为选择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区域,重点围绕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开展示范,中央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

但这潭深水依旧鲜有人敢碰。

而在所查资料中显示,“氢能第一股”的亿华通所合作过的车企商用车居多,宇通客车、北汽福田、中通客车、申龙客车以及吉利商用车等建立了合作,民用的普及率极低,由此看出,目前国内的氢燃料电池市场的确稚嫩。如同戴姆勒终止的项目那般,成本或许是目前发展氢能行业最大的瓶颈。

虽然氢气很容易取得,但车型所需要的氢燃料电池能源得来却并非易事。

氯氢,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干净的氢能源,即通过来源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突出特点是不排放碳。但绿氢价格很贵,高达3.5-5欧元/公斤(约合26.5-38元/公斤)。

与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等工艺相比,国内目前可再生能源制氢产量极低(不足1%),而提炼绿氢的成本颇高,行业专家曾分析,“从我国现状来看,新能源发电成本约0.4-0.6元/千瓦时,用于电解水制氢成本依然偏高。如果利用当前可再生能源弃电制氢,弃电按0.1?元/千瓦时计算,制氢成本可下降至10?元/公斤,这和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的价格相当。”

简单来说就是,成本过高,普通商用也只是尝试性运用,要做大众性消费,目前不太可能。当然,这并不是国内存在的瓶颈,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为“如何降低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应用成本”而大费脑筋。

资本不等于销量

对于氢燃料电池车型,日本是有执念的。

在日本,新能源汽车市占有率一路飙升,占比已接近40%,除了全球都在普及的纯电车型外,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日本工业有一种“视死如归”的感觉,占领先机也成为了日系车企的第一步。

丰田和本田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深耕多年,旗下的MIRAI和CLARITY,更是进入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较早的量产车型。虽然看似前景一片大好,可2016年-2018年,日本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也只有1,054辆、849辆和612辆。和国内遇到过的瓶颈一样,成本价格昂贵也成为了日本普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拦路虎”。

所以日本选择了退而求其次的弯道普及,丰田公司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他们开放技术,安排工厂参观,丰田不仅和北京汽车集团、苏州金龙等开展合作研发,还在国内成立了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有限公司。

或许正是因为日系车企的积极推进,让氢燃料电池这股风,在资本市场越扬越高。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也再一次刺激了资本市场对于“氢能源概念股”的热情。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目前,国内共有氢能相关企业2,196家,2019年相关企业新增529家,同比增长47.8%,年注册量5年增长457%。今年上半年,相关企业新注册就有242家;而这些企业中,63%的氢能相关企业资本在500万以上,其中42%的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

水涨船高的资本市场在政策和政府以及海外车企的多重热情包围下,重启了它的使命。甚至有人还拿出了曾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目标,“到2020年,中国燃料电池车辆将达1万辆、加氢站数量超过100座,行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

资本市场的鼓吹让行业信心满满。

但也请看清现实。和当年推行纯电车型一样,氢燃料电池车型的推广还需经历漫长的“发酵期”和用户的“接受期”。

资本不等于销量,资本只是一个释放机会的开始,但能否成功,还需要看市场给予的反馈,与纯电动、插电式混动的发展势头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仍处于小规模商用化运营阶段,而国内车企们的“试水”也都保留在试验阶段,虽然也有分析师指出,“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受挫与疫情导致生产销售停顿有关”,但这也是极小部分的原因。

风要吹,站在风口的每一家企业都是英雄,然而能不能出头,以何种形势站稳脚跟,目前的时机未到,每家修炼好内功,等待下一次的大风吹。

linlin/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